“红色闽西 百年传承”讲述③

红军故乡 将帅摇篮


翻开中国革命史,闽西留下了厚重而壮丽的篇章。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使得闽西老区淬火成钢,成为红军故乡、将帅摇篮。

红旗卷起农奴戟。面对白色恐怖,闽西一大批英雄儿女挺身而出。1928年,闽西爆发了震撼八闽的“四大暴动”,每个暴动都相应地建立了暴动武装,为闽西地方红军积蓄力量。特别是1928年7月1日永定暴动后,闽西红军营在金砂金谷寺成立,营长张鼎丞,党代表邓子恢,成为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接着,省委特派员王海萍于7月15 日在永定古本督主持召开上杭、永定、平和、龙岩四县委负责人会议,成立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同时,把杭、永、岩的暴动武装整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十九师,下辖3个团。这些部队在闽西各地坚持游击战争,以后成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的骨干力量。

此后,闽西有十万儿女参加红军,在壮大红四军的同时,先后创建了红十二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红十九军和新十二军等5个军,为红军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由此,闽西被誉为红军的故乡。

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成为闽西苏区的两大主题。闽西涌现出了许多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事迹。如上杭通贤乡白石坑村当年仅有12户人家,就有5对夫妻当红军。上杭的才溪区,从1929年到1934年间,共有3600多人参加红军,约占全区总人口的22%,才溪参军人数占了青壮年男子总数的83%。男子当红军,妇女也挑起了生产的重担,积极做布草鞋等物资慰劳红军。

闽西苏区一直是五次反“围剿”战争东线的主战场,地方红军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三打龙岩城、攻克“铁上杭”、出击闽中、出击东江、东征龙(岩)漳(州)、朋口战役,保卫春耕、保卫秋收,保卫苏区、掩护长征……铁流滚滚,一往无前。一大批将星也过早陨落在闽西:1929年10月下旬,中央特派员、红四军临时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刘安恭率部出击东江,在永定庐下坝战斗中英勇负伤,不幸牺牲;1930年8月,闽西红二十一军军长胡少海率部在漳平永福侦察敌情时,不幸牺牲;1932年6月,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王良率东征龙漳部队返回赣南途中,在武平大禾战斗中,壮烈牺牲;1934年2月,中央红军总部检查团团长许卓到武平永平粤赣军区第三分区检查反“围剿”防卫工作,遇伏牺牲……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前夕,打破国民党蒋介石的“铁桶计划”,保卫中央苏区“东大门”,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等等重担落在了闽西。以闽西子弟兵为主力的红九军团红二十四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毅然决然走上了阻击强敌的长汀连城交界的松毛岭战场。红军在取得温坊大捷之后,从1934年9月23日起,血战一周,牺牲数千,重创敌军,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被迫全线后撤,30日下午开始长征。从国民党东路军8月中旬进抵松毛岭,到11月1日占领汀州,11月3日前锋推进到瑞金城为止,无数有名的、无名的革命英雄前后坚强阻滞敌人合围“红都”瑞金达两个多月之久,成功地掩护了党中央和主力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从容走上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了共产主义理想,无数闽西儿女浴血奋战在长征路上。在中央主力红军8万多人的长征队伍中,有近3万的闽西儿女。在长征的30位女战士中,闽西有3位:吴富莲、邓六金、谢小梅。她们跟随主力踏遍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被称为闽西长征“三女杰”。闽西子弟在漫漫征途中,担负着前锋侦察、殿后救护、政工后勤等特殊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松毛岭阻击战、血战湘江、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智取遵义、爬雪山、过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等战斗中屡建奇功,刘亚楼、杨成武、刘忠、王集成等为代表的闽西英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奇迹。到达陕北时,参加长征的闽西儿女仅剩下2000余人。可以说,红军漫漫长征路,每走一里路就牺牲一名闽西人,这是何等英勇!多么悲壮!

长征途中,由原闽西独立第八、九、十师改编红五军团的红三十四师6000余人,在长征中担任中央红军强渡湘江的后卫,大部分将士血染湘江,英勇战死。师长陈树湘弹尽被俘,在被押往道县保安司令部的途中,他毅然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绞断,慷慨就义,实现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年仅29岁。

主力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卷土重来,乌云笼罩着闽西苏区上空。1934年冬,福建省委机关和闽西地方红军、游击队退守长汀四都山区,揭开了三年游击战争的序幕。

1935年2月,邓子恢、瞿秋白、何叔衡等在福建省政治保卫队的护送下,由长汀四都向永定转移,在长汀水口附近的梅迳村遭敌包围,何叔衡为保护其他同志跳崖壮烈牺牲,瞿秋白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长汀狱中,于6月18日在长汀罗汉岭英勇就义,年仅36岁。此后,在以邓子恢、张鼎丞为首的闽西军政委员会的坚强领导下,闽西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火种,壮大了革命队伍,保障了闽西土地革命果实牢牢掌握在群众手中。

抗日战争爆发后,闽西子弟兵近5000人编入八路军、新四军,其中,闽西人占了新四军总人数近三分之一,成为新四军最初兵源的最大来源地。他们战斗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热血洒遍了全国各个抗日战场。八路军一一五师是闽西子弟最集中的一个师。1937年9月,杨成武、罗元发等近百名闽西子弟兵与全体指战员一起激战平型关,取得了抗战开始的首次大捷。1939年冬,杨成武等指挥了著名的雁宿崖歼灭战和黄土岭保卫战,共歼灭日军1500多人。在黄土岭保卫战中,击毙了被日本侵略者称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中将,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在“皖南事变”和塘马战斗中,新四军闽西籍将士牺牲了约1500人。山东战时工作推动委员会副主任陈明、新四军十六旅政委廖海涛、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罗化成等一批抗战名将英勇捐躯!

在解放战争中,数千闽西儿女高举人民解放全中国的大旗,南征北战,足迹踏遍神州大地。苏中大捷、保卫延安、临汾攻坚、平津战役、渡江战役……闽西革命英雄尽显风流!在共和国成立的前夕,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元寿、第三野战军师长伍上同等许多闽西籍革命英雄却倒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闽粤赣边,闽西人民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斗争。1947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总队和闽粤赣边总队闽西支队相继成立,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司令员刘永生、政委魏金水率领的闽粤赣边纵队配合南下大军,相继解放了闽西各县。

闽西是将帅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二代领导集体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被授衔的10位元帅中有9位,10位大将中有8位,57位上将中有33位,177位中将中有113位和众多的少将都曾经在闽西战斗过、工作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血与火的洗礼,锻造出闽西一代革命英豪:邓子恢、张鼎丞、陈丕显、杨成武4位闽西籍党和国家领导人,杨成武、刘亚楼2位上将,刘忠、张南生、陈仁麒、罗元发、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等7位中将,王集成等62位少将,81位省(部、军)级领导干部……他们为新中国的成立,为民族的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名垂青史。

在“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才溪,毛泽东曾经三次前往调研,写下著名的《才溪乡调查》。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总团长谢觉哉率团来到才溪模范乡,问才溪出了多少位开国将军。当地干部回答:“已联系上的有9位军长、18位师长”。才溪“九军十八师”由此闻名。不过后来的统计发现,才溪有少将以上的军级干部10名,副部级以上干部4名,地师级干部17名,才溪由此被誉为“将军之乡”。无疑,才溪“九军十八师”这个光荣的革命英雄群体,是闽西十万革命志士的杰出代表!

红军故乡,将帅摇篮,红色闽西,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吴锡超/撰稿)

感言

龙岩高级中学七年级5班 陈亮妍:

读完《红军故乡,将帅摇篮》这篇文章,我仿佛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闽西儿女奋战的豪迈与激情。闽西走出了2位开国上将、7位开国中将、62位开国少将,他们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身为一名闽西人,我感到光荣与自豪。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永久铭记,铭记这段光辉历史。作为新时代接班人,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要以革命先辈为学习的榜样,努力学习,成为新时代有用的人才。 (记者 梁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