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我的河
□张文琼 文/图
清清河水,美丽乡愁,许多人的记忆里都流淌着一条河。
我的家乡龙岩(新罗),龙津河穿城而过。龙岩这个地名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龙津河何时取名却没有史书可查,但龙津河那清澈的河水,却年年岁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新罗人。
穿城而过的龙津河段虽然不是很长,却风光旖旎,河的两岸,街道纵横,市井繁华,人口稠密,蜿蜒缓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给人感觉有如居桃花源中的美景,坐拥江南水乡的诗意。清代龙岩本土诗人傅育德就曾写下《龙川晓月》:“宝镜灵虚印碧波,龙川十里晓烟多。一声欸乃渔舟去,带得余晖尚满蓑。”而新罗八景中“龙川晓月”景点就处于登高山脚下,溪南桥到九一桥这段。当年,这里水波荡漾,渔舟点点,景致迷人。尤其是在中秋时节,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水月辉映,水天一色,人们倚栏赏月,别有情趣。龙岩置县后,沿河修建起厚实的城墙,穿城而过的龙津河又成了天然的护城河,为抵御外敌保卫城池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龙津河碧水悠悠,登高潭波光粼粼,老人垂钓、青年摸螺、大人挑水、小孩放鸭、妇人洗衣洗菜,一年四季都是喧闹的。北岸是城里,南岸是溪南,两岸各有一棵大榕树,遥相呼应,至今仍然遮天蔽日异常茂盛。河上飞架一座木制的南门桥,矗立着一座七层的挺秀塔,相互融合着水天景色,给龙津河增添了一道优雅的美景。每年的农历“五月节”,龙津河上还进行龙舟赛,两岸更是人山人海,好一派如诗如画,醉美龙津风光。
听爷爷说,六十多年前,龙津河上舟楫穿梭繁忙,是龙岩运输物资的主要航道。当年,公路不发达,雁石、捷步、白沙的木材、土纸、山货,大部分是经龙津河船运到龙岩县城,然后又运回生产物资和生活用品。赤头岭桥、西门桥、南门桥河段停泊有各式舟船,曾是新罗物资集散繁华的码头。时过境迁,龙津河没有了往日的滔滔,变成了朴质无华的小河。化肥、水泥、煤炭、化工、机械等五小工业陆续上马,养猪场粪水直排,龙津河受到严重污染。龙津河的自然风光成了龙岩人心中淡淡的记忆。
岁月悠悠,不老龙津。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新罗区政府投入巨资改善人居环境,龙津河又焕发青春,两岸的风光更加美丽。如今的新罗区,向南对接永定高坎,向北连接龙雁组团,向西北对接古蛟新区,拉开城市框架。龙津河两岸纳入城市中心建设,修建了滨河公园、登高公园、龙川滨河栈道等。栈道干净整洁,河道两岸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文化长廊、风雨廊亭、书画墙等景观错落有致。翠竹摇曳、绿柳婆娑,与龙津河潋滟波光交相辉映。夜幕降临,五彩缤纷、火树银花的灯光夜景,使龙津河畔更加风情万种,婀娜多姿。龙津河畔成了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的理想场所。
近年来,为有效保护龙津河,改善龙津河水域环境,新罗区每年都在龙津河水域联合开展投放鱼苗活动,以保护龙津河水生物种的多样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人口逐年增多,为解决生活污水、废物排放问题,龙津河下游还建设垃圾中转站和污水处理厂,铺设雨污分流管道,收集污水、垃圾及时处理。近年来,又实施河长制管理,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龙津河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目标。
每当我休闲漫步在龙津河畔,公园景美、河岸绿茵、河水清澈、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龙津夜色,灯光四射、亮丽辉煌,音乐喷泉、如梦如幻,增强了百姓的幸福感。我从小在龙津河畔长大,见证了龙津河的变迁。家乡的龙津河,寄托着乡情、承载着文化、诉说着传说、构筑着山水之境,联结着一代又一代龙岩人的最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