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

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


□ 记者 傅利昌 通讯员 陈天长 马华瑞 刘方琦

“我们彭坊村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有福建省仅五个、龙岩市唯一一个的非遗扶贫工坊,设有垃圾分类积分奖励兑换超市,有绿色环保生物质颗粒燃料新型烤烟房,有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月11日,长汀县童坊镇彭坊村党支部书记彭慕春正向前来彭坊旅游的游客热情地介绍着。

从早年的林地资源闲置、非遗文化蒙尘、年轻人多在外务工,到如今成了游客游玩的“桃花源”、助力扶贫的“加工厂”、非遗文化的“聚宝盆”等,彭坊村在全面奔小康的路上高歌前行,这背后的秘诀就是乡村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彭坊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种植、产业化发展为方向,巩固发展高质量千亩烤烟产业。在村党支部的组织和引领下,引进“绿色”烘烤,2020年投入110万元修建完善标准化、无污染、生物燃料、金属散热器一体(炉)烤烟房39栋,其中投入81万元搭建钢架棚2处,投入28万元引进金属散热器一体机(炉)和建设大门。同时,强化党员带头作用,引导农户科学种植,2020年,彭坊村烤烟种植面积达1392.5亩,同比增加142.5亩;收购3830担,同比增加39%;收购总金额达722万元,同比增加63%,村财累计增收6万余元,群众累计增收280余万。

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导,充分运用截污治污、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等项目,深入开展水污染水环境治理、清洁家园、农村面源处理等行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共投入140万元,建设污水管网配套1.1千米,设立垃圾收集点3座,现已完工,并配套保洁车1辆,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难题。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积极开展清洁家园、河道整治、环保宣传等活动,让党员活跃在生态实践、环保宣传一线,让党旗在生态环保一线高高飘扬。2020年,累计组织党员开展清洁家园活动6次、河道整治活动4次、环保宣传活动6次,参与党员580余人次。

树牢“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全力推进彭坊河安全生态水系建设项目,投资400万元新建生态护岸1.3千米,修建2处生态节点工程并实施绿化,进行河道扩宽、河道清淤0.6千米,细化村级河长制责任落实体系,划分责任区域至每一个村民小组,明确河段长6人,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不仅有效治理了自2015年“7·22”水灾后彭坊村经常遭受水灾的突出问题,而且大幅提升了村水生态环境和宜居建设水平,助力魅力彭坊进一步焕发“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风光。

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强化“志技双扶”,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保护、发展为抓手,探索文化扶贫新路子,2019年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凿)纸龙灯”“伏虎禅师信俗文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汀州稻草龙”“踩船灯”“白头翁糈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建成全省仅五个、全市唯一的非遗扶贫工坊,坊内共有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振兴之路行稳致远。

村刻(凿)纸龙灯非遗扶贫工坊现已带动全村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76人加入刻(凿)纸龙灯的传承中,助推实现扶贫就业、非遗保护、文化振兴多赢。自2019年7月工坊成立以来,带动全村100多位村民参与到刻(凿)纸龙灯的创作、销售中,其中做刻纸66人,做龙骨32人,做销售5人。3人作品入选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文旅龙岩等。近年来,通过线上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线下在本县及周边县市进行销售,共计销售出近7万件刻纸系列产品,销售额达到5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