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记者 丘启龙
脱贫攻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经过全市上下多年努力,我市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推动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今年我市“两会”期间部分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要从产业、政策、人才等方面入手,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市人大代表、上杭县官庄畲族乡党委书记蓝中健建议,要尽快制定过渡期政策,做好政策衔接、兜底保障工作,要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的产业扶持,全力补齐基础设施、生产技术、产品营销等短板。同时,要不断引进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新农人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汇聚各界精英共同参与乡村振兴。
产业实则脱贫实,产业兴则乡村兴。作为农业产业带头人的市人大代表、漳平水仙茶研究和制作工艺负责人李发金对此深有体会,多年来他积极发挥种茶制茶技术优势,引领当地村民发展水仙茶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他建议,要立足龙岩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资金、技术、宣传、营销等帮扶,不断培育新业态新主体,推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是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市政协委员、市工信局消费品工业科科长罗红霞提出,适时规划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鼓励大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搭建“产、学、研、政、金”对接平台,支持研发成果产业化;创建生态基地,加强生态农产品综合加工、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推广;整合“八大干”“八大珍”“八大鲜”等特色产品,不断培育优势品牌。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市政协委员、上杭县庐丰畲族乡党委书记钟加樟结合乡村实际,提出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开发利用农村集体资产的建议:推进资源变股权,促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明晰化、资源资本化、要素合理化;推进资金变股金,整合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制度等;推进农民变股民,引导和鼓励农民以产权、技术、资金入股,参与创办或领办经济实体,让农民群众富起来。
代表和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的众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受到相关部门重视。昨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市将抓紧制定出台《龙岩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继续抓好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社会救助、农村医疗保障、残疾人帮扶等工作,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接续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此外,我市将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乡村特色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同时,还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全面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