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圳水倒流”蔚奇观
□黄征辉
前一段时日,脚步几度踏入闽西这个叫杨家坊的村落里,很自然地或许必然地就拎起了水与人类这一话题。
人类自古而今,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奇绝崔巍的水利工程,呈现人类利用自然、改变自然的巨大可能性。
几年前,敝人有幸去寻访“湘江战役”遗迹,在广西兴安县驻足,不期然相遇我国另一项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灵渠。
那日晚餐之后漫步在兴安城里。灵渠奔涌来的汩汩清流,就在雅气氤氲、灯火迷离里沿街而行,水喉倥侗,声如箜篌,节奏鲜明入耳。次日清晨,我们撑着雨伞,在潇潇春雨中徒步去城东边观赏久仪的灵渠。
话说远了,且回到眼前的杨家坊。
据《杨家坊村志》载,这块土地上,先后有邓、梁、彭、张、温、曹、蔡、林等姓族人在此居住。
他们来到此地,看到前有狮象把水口,后有禾仓石柜,东有笔架诸峰,西倚双螺来龙的风水格局,认定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但住下后,虽说有一条由北向南流淌之大河,但河水无法引到西边的坡地种庄稼。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源灌溉田地,吃饭问题难以解决,再好的风水宝地又有何用?因此,这些姓氏便如走马灯,你走了我来,我走了他来。一个个家族,难以在此扎下根来。
南宋末年,杨姓九二郎、九三郎兄弟从连城南坑搬迁此地,看到这里的山水形势,住了下来。他们同样也碰到了缺水浇灌的难题。兄弟两人走遍了此地的坡坡岭岭,觉得位于村尾山背后西南边汇入大河的小溪与此地的高差较大,如果在小溪中游把水拦住,将小溪水引出来,开凿一条渠道,当能解决农田灌溉的问题。于是,兄弟俩便邀上当时在此居住的几户人家,动手开掘水圳。
在当时生产力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他们想出好办法。砍下山中笔直的毛竹,除去竹节,利用竹筒作水平仪,按照竹筒的长度逐段逐段地测量,长年累月地利用农闲时间开凿水圳。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将石门山的溪水引进村中,解决了村中农田灌溉和日常生活的用水。随着水圳的不断延伸,他们逐年将水圳下方的山坡地、山沟地开垦成可以耕种的田地。用水问题的逐步解决,可耕种土地的不断增多,居住于此地的人口便随之增长,尤其是杨姓后裔发展迅猛,成为村中人口的绝大多数,于是,将此村定名为杨家坊。
一般而言,地理形势是北高南低,水流大抵是从北向南,而从石门山蜿蜒走出的水圳,却是由南向北。“杨家坊、好村乡,大圳水、倒流上;前有笔架山,后有双螺峰;上有禾仓石,下有狮象把水口。”这首民谣,生动、形象地描绘杨家坊村地理风貌的民谣,历经几百年传唱至今。民谣中的最大亮点,即是“大圳水,倒流上”。
这条大圳水从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杨家坊西部倒流北上,这个设计精巧、别具一格的水利工程,在闽西地区乃至福建境内当属罕见。它让人不仅联想都江堰、灵渠,联想到本人亦曾一睹真容的新疆古代“坎儿井”,也会想到妇孺皆知的河南林县“红旗渠”以及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
这条大圳水,长约3公里、宽0.7—1.2米、高0.6—1.3米,形同贯穿全村的大动脉,春夏时节水量丰沛、清澈,哗哗欢唱的山溪水沿着村庄的地头、园圃、村道倒流而上,成为村庄1000余亩农田灌溉和村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
“杨家坊大圳水为何能倒流而上呢?”为彻底解开这个谜团,2019年元月,村里的杨彬芳和陈永同、杨汀荣、杨务生诸位先生带上相机、智能手机、钢卷尺、纸笔等工具,两次从乐联村枫树下老屋门口出发,沿着水圳旁道路到达大圳水的源头——黄鳅堰拦溪坝。一路往南途中,进行实地定点观察、测量。测得从黄鳅堰水圳入口处到林亭门口,水圳高低落差仅为9米,难怪石门山的大圳水虽然水量不小,却似一头温顺的绵羊迈着悠然、澹定的步伐汩汩地流向村中,滋润着村庄的田地、农作物,为村民提供洗衣、洗菜、洗物等生活用水。
村中老者回忆,大圳水在1956年前,从落脚乾路亭岭顶拐弯后,水圳顺着山势自东向西往长塘尾方向半山腰流入,而后随着山势自南而北,再从西往东、弯弯曲曲地流出长塘口。由于水路过长、沿途渗水等,导致流向村中的水量偏小,常不够使用。
为了能较为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1956年,乐江乡干部、群众集思广益、定出计策,在长塘口用杉木架设渡槽架,在架上安装以特大松木凿开的大水槽,连接长塘口南北两端水圳。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改建,缩短了大圳水流程约2000米,流向村中的大圳水水量因而倍增。但因木材长时间置身野外,长年经受风霜雨雪,几个年头过去便陈旧腐烂,木槽寿命较短。从1956年至1971年的16年间,先后三次更换槽架和松木水槽。
1972年秋冬时节,乐江干部发动各生产队社员投工投劳,在长塘口南北两面山上挖山取土,用大石头砌筑挡土墙,用挖出的泥土把近10米高的长塘口缺口填平,将泥土堆筑成宽大的渡槽基,然后在夯实的泥土上用石头、砖块砌筑渡槽,解决木槽托、水槽不时更换的问题。此后,乐江村又先后对水槽进行了四次大修。
2014年,由善心人士李春妹等人捐款65万元,重修石门山至大宗坪梓凤亭1000余米长之水圳。
2018年,省委党史办驻乐江村第一书记詹世忠,争取上级彩票公益金项目资金140万元,施工队于当年下半年重修长塘口至坑头垅部分水圳。近10年未全程通水的大圳水,终于一路欢笑,畅达地从枫树下老屋门口汇入连南河。至此,村中环境大变,空气中更为水汽清冽,满鼻清爽了。
我等这些来访者一行人,前后几回寻寻觅觅,观赏着村里这条颇有几分神秘意味的大圳水。我们在洋圳山的圳岸边,看到了“排沙缺”这一设置。圳水长流,必有囤沙,“排沙缺”利用山上之流水,既冲除积沙,又灌溉着圳渠之下的梯田。我们抚拨着齿牙尖利的茅草,进入了长塘口。这里原先的木头渡槽,已经换成了水泥浇注的坚固水槽。槽中的水流,丰盈、清亮,不疾不徐地向北,向北,看得人满心欢愉。我们来到了黄鳅堰栏溪坝。经杨彬芳先生等人介绍,我们终于明白大圳水之所以倒流北上的关键节点,就在这座拦溪坝。这条不太高不太大的短石坝,将从石门山涌出的溪流拦截住,使之水位得以提升,而后通过涵洞,折转向北,由高至低,便形成了圳水倒流的灿煌景观。
杨家坊村本就大宅幢幢,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浑厚,而圳水倒流,凝聚着杨家坊人民数百年间的慧心创造以及前赴后继、久久为功的恒持和奋斗之精神,堪称闽地一项殊伟耀辉的水利工程。然,在闽省以及本邑的文献中几乎不见记载,亦未见有何传扬文字见诸报刊,这真让我等要为杨家坊人抱个大大的不平矣。民间的创建,民众的功勋,往往为人所忽视,所不屑,自古而今,不乏其例。
与村人聊天,我们得知,这条大圳水的水源地石门山一带,原始森林茂密深幽,数百年来为水圳提供了丰盛溪水。而这个生态环境,已开始被人为毁损。自从公路开进了石门山,森林被不断遭人砍伐。近年,盗伐者虽有所收敛,但若不予坚决制止,植被仍存在着遭受劫掠之危险。
于是,想到了1980年代初一篇颇为轰动的诗歌作品的标题《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在此且借用这个题目,呼吁付与切实之行动,守护杨家坊石门山森林,让这条倒流的水圳永不竭涸,碧水长在。当然,更呼吁呵护国土上的每一片森林,每一座青山,每一条绿水。
我们深知,人类不能缺失它们,它们是人类的肺腑,人类的慈母,人类的至爱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