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的不只是校名……

——新罗区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记者 丘启龙

近日,龙岩中心城区的小洋小学更名为凤凰小学小洋校区,曹溪中心小学、铁山外洋小学、东肖中心小学分别更名为龙岩市第三、第四、第五实验小学……多所小学更改校名,引起社会热议。

“曹溪中小更名为实验三小,对我们家长来说是件很自豪的事情!”龙岩市第三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赖女士对学校改名充满期待,认为以后学校会更受重视,教学质量也会相应提高。

像赖女士一样,对学校更名持积极态度的市民占据多数,但也有市民表达了不同意见。在e龙岩互动平台上,有市民提出:更改校名是否有助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改名后有没有新举措?是否只是为了单纯好听就换个名称?

针对群众疑虑,昨日新罗区教育局局长林勇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更名是推进集团化办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教学使命不变,其实质是推进教育教学实验改革,目的是在解决群众“上学难”问题后,进一步实现群众“上好学”的期盼,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稳步提升教育内涵和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化,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补齐教育短板,解决“上学难”问题

宽敞明亮的教室、绿茵茵的足球场……走进位于新罗区莲庄路与莲南路交叉口的莲东小学天马校区,入眼皆是新建筑、新设施。今年9月1日,经过近一年的紧张施工,从荒地中拔地而起的天马校区迎来了1031名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实现了如期开学。

天马校区按时竣工交付,是新罗区全力解决学位紧张问题的缩影。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不断增大,适龄入学儿童迅速递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不足问题严重凸显。

为保障适龄儿童顺利入学,新罗区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了应急性项目建设机制,采取“续建一批、新建一批、谋划一批”模式,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努力补齐教育短板,中心城区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学位供给稳步增长。

据统计,近三年来新罗区投资教育项目资金达18.62亿元,实施了48个应急性教育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投入使用学校16所,实现新增学位1.7万个,有效解决了群众“上学难”问题,为推进中心城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行集团化办学,回应“上好学”期盼

“更名为实验学校,是学校发展的需要,能够让学校焕发新活力。”昨日,龙岩市第三实验小学校长温少忠告诉记者,学校更名后,将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硬件设施投入更大,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等要求更高,教育质量提升更快,新学校将会有新气象。

近年来,新罗区把集团化办学模式作为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建立了12个集团学校,采取“优质学校(园)+”的“1+X”组建方式,实行“管理互通、师资共享、研训联动、质量共进、文化共建”机制,推行集团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促进教师均衡流动,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我们两个学校将增进交流互动,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学生和家长‘上好学’的愿望。”凤凰小学小洋校区校长吕金盛对学校更名后的前景充满信心。凤凰小学与凤凰小学小洋校区利用“名校带分校,名校带弱校”效应,通过办学理念、学校管理、队伍建设等多层次的互动交流、多形式的融入互补,携手推动学校组团发展,努力实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此外,新更名的实验学校还将承担教育教学实验改革任务。“龙岩市第五实验小学将依托东肖镇丰富的红色资源,开设红色教育课程。”新罗区教育系统党委副书记施荣周介绍,新罗区将充分发挥“山海协作”机制优势,以厦门市集美区对口帮扶为契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助推新更名学校借鉴沿海教育强校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及区域特色,设立特色教学项目,赋予新校名新内涵。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好学”目标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关系着我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林勇超说,近年来,新罗区全面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严把师资入口关,统筹全区空余编制,采取引进一批、招考一批、选调一批等方式,源源不断为集团化办学注入师资力量。仅2020年,全区就招聘补充教师261名,充实了教师队伍力量,奠定了育人基础。

更多的培训机会、更大的锻炼平台……第三实验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廖莉莉期待着学校更名后有更好的学习机会,希望自己的教学水平能进一步提升。新罗区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推动学校之间的教学研讨交流,并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原则,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分层分类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像廖莉莉一样,希望提高自身水平素养的教师的愿望,将得到充分满足。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在实行集团化办学中,新罗区坚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落实师德建设“八不准”的要求,完善“五位一体”师德评价体系,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名校(优质校)教师“能进能出”机制,切实提升教师精气神。

此外,新罗区建立了符合教师岗位特点的评价体系,全面落实“1+16”文件教师激励机制,实行校长职级制、学校绩效考评、职称能下以及优秀编外教师与在编教师“同岗同待遇”,专项编制用于编外教师招聘等制度,每年安排840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奖教促优,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促进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为创建教育名城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