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中国龙文化 世界岩风光
龙岩地质公园:人文璀璨 绝代风华
您或许不知,龙岩地质公园,除了拥有神奇的地质遗迹外,还融合了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龙岩地质公园,碧水丹山,人文璀璨,保留了丰富的地质遗迹,拥有顶级的生态资源,以及厚重的闽西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是一座以地质科学意义为主、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内涵并重的地质公园,具有独特的地质科学意义和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
龙岩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客家人迁徙、客居的过程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写照。以培田山水围屋、四堡书坊、冠豸山书院群、竹贯古村落和云龙桥等为代表的古建筑,和以闽西汉剧、十番音乐、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闽西元宵节庆习俗(游大龙、走古事、赏花灯、烧炮等)、雕版印刷技艺、龙岩采茶灯等为代表的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客家人认识自然、融入自然的智慧,它们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龙岩还有耀眼的红色文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闽西这片红土地战斗生活过,古田会议、才溪乡调查、新泉整训、松毛岭战役,无不闪耀着历史和时代的光芒。这里,是红色热土、红军故乡、“红旗不倒”的地方,是红军长征出发地,是共和国的摇篮!
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组图文来具体了解龙岩地质公园的人文色彩。
古田会议会址:原为“廖氏宗祠”,始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的单层歇山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宗祠建筑。祠堂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826平方米。1929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主持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古田会议是党和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培田古村落:始于南宗,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它由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吴氏宗祠、六处书院、两道跨街牌坊、三庵两庙、一条千米古街组成。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历史文化村镇”等称号。培田古村落建筑群设计精巧、样式独特、用料考究、工艺精湛,传承了中原古建筑文化精髓,形成了聚族合居、多厅堂、多天井的“九厅十八井”客家建筑模式,被誉为“民间故宫”、“辉煌客家庄园”。
四堡书坊:由雾阁、马屋两组建筑群构成,大部分为明清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书坊是雕版印刷场所,称堂、楼或阁。现存林兰堂、翰宝楼、碧清堂、文海阁等八十余座,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雕版印刷遗存。
冠豸山书院群:自宋绍兴三年(1133)连城县设置以来,历代文人雅士在冠豸山修筑学舍,隐读著书。从南宋到明清,冠豸山建有“丘氏书院”“仰止亭”“樵唱山房”“修竹书院”等十余处书院,数百年书声不断。书院群留下大量的诗词美文、古匾,对研究客家姓氏、族源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方面,有着珍贵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
竹贯古村落:坐落于新罗区万安镇山间丘陵盆地中,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庄古迹林立,保定廊桥、观音庵、积灵宫、关帝庙、节孝牌坊、温氏家庙、温兆凤故居等见证了繁华历史,是目前闽西古迹群保存最完好的村庄之一。此外,国家非遗闽西汉剧以及土纸生产、纸灯制作、背新娘等民俗风情丰富,使竹贯村焕发出醉人的芬芳。
云龙桥:位于连城县罗坊乡下罗村口,明崇祯七年建,清乾隆三十七年重修。六墩七孔石墩木廊桥,长81m,宽5m,高20m,桥一端连于悬岩。桥中设桥亭、建双层六角攒尖项魁星楼,桥两端设牌楼。桥整体为庑殿式屋顶。
闽西汉剧:脱胎于外来剧种,吸收闽西客家方言和民间音乐而逐步形成独具风格的地方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番音乐: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而得名,分器乐曲、小调和南词,分文场丝竹乐器、武场打击乐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土楼或依山或傍水,使居住的楼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是古建筑技艺研究中的“活化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闽西元宵节庆习俗:如游大龙、走古事、烧炮、花灯等,反映出客家民族的坚韧和执着的信念,以及团结奋进的团队精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雕版印刷技艺:四堡雕版书籍声誉极高,有“独占江南,发版半天下”之誉,是古籍雕版印刷史上的一颗明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岩采茶灯:是流行于龙岩城乡的民间歌舞,距今有130多年历史,融说唱、戏曲、舞蹈为一体,十分生动地表现采茶时节的劳动场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