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美竹贯


□ 连丽燕

新罗西北八十公里万安镇,有个十分清幽静美的古村落,那就是竹贯村。她坐落闽省著名的梅花山自然保护区南麓,过去这里山高路远,深山老林,被形容为龙岩的西伯利亚,甚少人前往,如今道路改善驱车前去已成休闲的时尚。虽说是“山旮旯”,那里的乡村美景吸引着人们走进她,从车窗俯视路旁万安溪欢快地向外奔流,在镇政府外侧分成了两条支流,而后各奔东西。又行二十多公里,便与梅村溪相遇,只见夹岸青山,绿树成行,争高的树林在风中摇曳,蓝天云朵在树顶上飘逸,路边的小草在你眼前召唤。村口外的十里画廊足以让人物我两忘,赏心悦目,每隔一段路总有色彩缤纷的召牌引领着你直到竹贯村村口的“浪门金锁”桥,又名“保定桥”,光听桥名,便知是一座保境平安的“风水挢”,又呼“风雨桥”,原名“廊桥”。只要在桥上小憩一会儿,迎面袭来的阵阵清风使你顿觉醍醐灌顶。

站立于早晨村口的缓坡上,只见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赫然呈现。一小块平地,俗名“江心洲”,从竹贯溪水尾中心突起铺开,溪水一分为二,从而有了“水尾双溪”的美景。洲上的观音庵高耸于溪流之上,溪水上的绿荷在微风中舞动,粉嫩的荷花在绿叶中绽放,溪中间一口泉井缓缓涌出而不绝,我自然想起了宋代诗人杨万里所吟咏的“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那种意境,此景任意让村民、农人、游人远观近赏,拍照触摸,此处荷池与观音庵之绝配,不论什么角度均堪称一幅动人心弦的山水图画,让人流连忘返。观音庵,又名“岸化慈”,屹立于洲表面三合土筑就的三层台基上,无论滂沱大雨也不会慢到第三层基面上。坐南朝北,占地300平方米,高十米,木构三重檐八角攒尖顶,木斗拱承檐盖,顶置葫芦刹,飞檐翘角,正厅木斗拱盘旋而上至二层,二层外四面彩绘,三层外八面古人彩画,底层外四边设木栅栏通廊,逐层收至呈“金字塔”状,油楹漆柱。正殿神案供奉观音、招财童子塑像,横梁侧悬挂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信士捐赠铜钟一口,外廊梁测留有历代秀才的笔墨丹青,书法隽永,记述了庵堂捐款数额,令人敬佩。

话说“水尾双溪”,溪岸左边建造一座永兴宫;右边建有一座关帝庙,俗称“关公庵”或“长城庙”,建筑风格同观音庵一脉相承,正堂供奉关羽和周仓塑像,正门横梁挂“宣文继圣”匾,正是竹贯八景之一“松风叠水”的主要景观所在。更令人惊奇的是,两座庙宇之间左右各横卧一座青砖小拱桥,名叫“双合桥”,桥面、护栏、侧面、均由青砖青石铺就,造型精巧,显得古意盎然。桥四周古树遮天蔽日,横柯交映,树旁立有“滴水观音”塑像,长年不绝涌出甘甜泉水,喝一口有如“久居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感,置身于古树、古桥、古庙装点的青山秀水,仿若飘飘然似神仙着地。抬头望见竹贯松,其俏丽与黄山松的多姿各美其美,黄山松根于岩石之地,故而粗矮坚韧,竹贯松生于软土之野,故而高俊挺拔,还有品种众多的杉树,如云杉、水杉、红豆杉等珍贵树种,松杉入云霄,茂林又修竹,徜徉于这般清新明朗的绿色宝库中,劳累烦恼很快无影无踪了。

古村的中间流淌着一条宽约五米,长达千米的竹贯溪,俯瞰溪水,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溪上的小桥连接着两岸的古民居,据考,元代逐渐形成了今日村落之格局。相传,宋末连城县温姓族人扛着一根竹竿,挑着简陋的家当迁徙来此安家,“竿”与“贯”谐音,后来就称做“竹贯村”。目前以温、邓姓氏为主,经过元明清历代先民的开垦拓田和勤耕雨读,村民过上了富足的农耕生活。谱系记载,到了清代,就出大约60多位官员,其中有历史名人温兆凤,他官至台湾水师澎湖副总督。最著名的旧居有省级文保单位“温兆凤故居”,其故居大厅两边木墙上贴满功名升职时的大量捷报,这座村庄大凡其他温氏民居多有张贴捷报的习俗,这些京报、省报、州报经百年时光沉淀,依旧笔墨清晰,见证着这座古老村落曾经的荣耀,亦是温氏后裔的自豪以荣光。故居灰坪右侧还立着一根清嘉庆年间其加三级时的石旗杆,古香古色。漫步溪旁,一座散发着悠远古韵的石牌坊立在村道边上,细致品味查看石刻,“圣旨”“节孝”金字闪光,横批:“旌表已故儒士温大绍妻曾氏节孝有方而立”,牌坊、风车、古屋作为名胜昭示了这座村落别样的生机与风采。

移步村头,一座座中西合璧的乡村别墅一字排开,展现着村落居民的勤劳、智慧和富足。田野中飘出的稻花香,沁人心脾,涌动着金黄色的稻浪,似乎在谈论着丰收的情景,农业生态美是竹贯村的主旋律。近年来,村“两委”合力打造乡村振兴品牌,发展绿色乡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统一按照白墙、青瓦、木窗、木门、溪边木栈道规划,完成了白户房屋的修缮改造工程,拓宽了村主干道,硬化了村庄道路,打造了停车广场、休闲长廊、党员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容村貌整治,严禁村民上山砍树,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做好房屋周边绿化美化,焕然一新的景观就这样呈现在世人眼前。

都说味蕾最能牵动乡愁,出门打拼的竹贯人一定会在春节前制作美味的竹贯“风鸭”。隆冬时节,家家户户备好熟鸭,放入各式调味料,经过一番讲究的秘制,用细竹枝串起鸭肉,用十字形竹枝嵌入鸭身支撑整只鸭子,用铁钩子将一只只鸭子码放在竹竿上,让这里独有的霜风或冬日的太阳自然晒干或晾干,直至表面油光发亮,鸭油干硬为止,成为这个村落冬至节餐桌上咸香味极佳的下酒菜,是年节期间当地的一道风味。

此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汉剧以及图纸生产,纸灯制作,背新娘、庆元宵、中元祭祖等竹贯村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这座文化底蕴丰厚的古村落,2013年就被评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2008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现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正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前去观赏和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