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的蝶变
□ 高顺辉
小巧玲珑的文化公园、平坦宽阔的环村道路、青翠欲滴的蓝莓基地、熠熠生辉的光伏电站……走进上杭县临城镇石砌村, 原本脏乱差的贫困村“旧貌”换了“新颜”, 仿佛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当我站在石砌村,张望着一片碧绿的田野,一幢幢新房矗立在青山绿水间,不远处是宽阔的旧县河,涓涓流淌,悠悠河水,见证着这个村庄的幸福变迁。这里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历史上被誉为“铁面提督”的清朝闽浙水师提督钟宝山(1834-1904)就出生在这里,他任职时战功赫赫,为官清廉,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深受百姓好评。漫步钟宝山故居,抚摸岁月留痕,用心感悟文化积淀、浓浓乡愁。这里是钟畔猷同志的故乡,有在册革命烈士11名。也是个少数民族畲族村。
头顶厚重历史的光环,石砌村经济却相对落后,由于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基础差、底子薄,2016年,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92人,被定为县级贫困村。作为对口扶贫单位,福建证监局选派扶贫干部到石砌驻村,他们扑下身子、倾情投入,用无私奉献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将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号民生工程,在绿水青山之间拉开一场歼灭贫困之战,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增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党支部“唱主角”,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找准致贫“病根”,开对脱贫“药方”,充分发挥各级挂钩帮扶的优势,依据村情开出“土方子”,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筑牢发展根基。
光伏“擎”起致富灯,“照亮”脱贫小康路,为破解“无米之饮”的困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变“一次输血”为“长效造血”,石砌村统筹上级下拨的扶贫资金,发展光伏发电,利用村部300多平方米的屋顶“聚宝”,建设了装机容量43千瓦的光伏发电站,贫困村有了“阳光收入”。
205国道至石下村道原来比较狭窄,特别是遇到逢年过节的时候,该路段显得更为拥堵,驻村干部协调帮扶单位捐资20万元,并利用各级帮扶资金40万元用于该路段的硬化,不但有效解决了村民们出行难的问题,也为石砌村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硬件”好了,企业来了。石砌村引进特色蓝莓种植项目,发动贫困户积极参与,推动合作企业统一采购种苗、支付苗木和肥料成本、指导贫困户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统一进行病虫防治、对贫困户种植的蓝莓保价收购。如今,这块占地120亩的蓝莓种植基地成为石砌村发展激励性产业扶贫的“战场”之一,走出了精准扶贫的新路子,全村有15户贫困户参与激励性扶贫项目实现增收。此外,西瓜种植、番鸭养殖、河田鸡养殖等项目,激活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一个个助农增收的产业铺就了致富路。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贫困户钟令星通过参加“雨露计划”等种养技术培训,利用生产帮扶资金及申请免息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发展鸡鸭养殖,认种了2亩蓝莓,利用自家屋顶发展光伏产业,“借光”坐享“阳光收入”,贫困户有了一个长期、稳定的“铁饭碗”。
“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曾是石砌村的真实写照,脱贫攻坚,不仅要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也要改善居住环境,石砌村以列入上杭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试点村为契机,以农村垃圾、“空心房”整治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让全体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为做好“空心房”“废旧房”整治工作,该村统一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心用情做好危旧房户主的思想工作,每拆除一栋危旧空心房,都像是抹平了美丽乡村的一道伤疤,增强了群众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荣誉感、自豪感,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主动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让畲村靓起来,全村已拆除空心房、危旧房、旱厕等1.3万平方米,进一步强化环境卫生整治,新建公厕1座,实施农户卫生改厕,新建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个,建成占地850平方米的停车场,杂草丛变成了停车场。福建证监局协调城市环卫车开进乡村,将全村的道路清理和垃圾收集处理工作委托给专业的环卫公司,做到日清、日扫、日运,环境卫生大大改善。为让河水更清,环境更美,扶贫干部还广泛发动慈善基金投入“真金白银”,捐赠140万元兴建全村污水处理项目。如今俯瞰石砌村,满目青山绿水,道路宽畅,村落整洁,环境宜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美丽畲村的风光尽收眼底,成为畲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如今的石砌村已经成功“摘帽”贫困村,贫困户也全部脱贫,精准扶贫,圆梦小康,今昔两重天,村里新建了卫生室,村民小伤小病不用到县城去看医生了,建设农民文化公园,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场所,建好了幸福院,配置了阅览室、棋牌设施、健身器材、休息室、助老餐厅等设施,为农村老人提供一个日间休息、休闲娱乐等综合性日间照料服务的公益性活动场所。
用双手托举希望,用汗水脱贫致富,畲族群众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生活的新起点,赶考永远在路上,时光荏苒,新希望正眷顾这里,更美好的生活正悄然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