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
硬件+软件:全方位护航全民健身
核心提示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意见》从多个方面对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为蓬勃发展中的全民健身事业送来一场及时雨。
到2025年,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合理
近年来,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加,但健身设施的数量、质量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各地在发展全民健身、推进健身设施建设时也遇到了一些政策瓶颈。
《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是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公共服务职能,是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要完善健身设施建设顶层设计,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促进工作。
《意见》提出,争取到2025年,有效解决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瓶颈问题,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高效,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合理,健身环境明显改善,形成群众普遍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完善顶层设计,更好地发展群众体育
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目的是要更好地发展群众体育,场地建设是一个抓手,也是一个基本的条件。《意见》要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顶层设计工作。
一是摸清底数短板。各地区要抓紧启动本地区健身设施现状调查,对照相关标准规范和群众需求,摸清健身设施建设短板。同时,系统梳理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
二是制定行动计划。各地区要结合相关规划,于1年内编制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小型足球场等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增加应急避难(险)功能设置。
三是规范审核程序。在组织编制涉及健身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划时,要就有关健身设施建设的内容征求同级体育主管部门意见;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要严格把关。对于已建成交付和新建改建的健身设施,要严格用途管理,防止挪作他用。
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解决用地老大难问题
土地的使用问题,是以往在体育场馆建设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这次的《意见》通过以下四种不同性质的土地,给出了不同的指导意见,为涉及的相关土地使用奠定了一个基础。《意见》规定——
第一,要盘活城市空闲土地。在不影响相关规划实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前提下,可应社会主体申请,提供城市空闲土地建设健身设施,并可依法按照兼容用途、依据地方关于临时建设的办法进行管理。
第二,要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鼓励依法依规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建设健身设施,并统筹考虑应急避难(险)需要。在不妨碍防洪、供水安全等前提下,可依法依规在河道湖泊沿岸、滩地建设健身步道等。
第三,要支持以租赁方式供地。鼓励各地区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土地,租期不超过20年。以先租后让方式供地的,健身设施建成开放并达到约定条件和年限后,可采取协议方式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出让的土地应继续用于健身设施建设运营。
第四,要倡导复合用地模式。支持对健身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功能整合。在不改变、不影响建设用地主要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复合利用土地建设健身设施,通过与具有相容性用途土地产权人达成使用协议的方式促进健身设施项目落地。在养老设施规划建设中,要安排充足的健身空间。
提升建设运营水平,推进体育场馆造福百姓
《意见》要求,通过简化审批程序等七个方面,不断提升建设运营水平,推进体育场馆更好地造福百姓。
一、在简化审批程序方面。加大健身设施建设审批领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协调本地区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体育、水务、应急管理、园林、城市管理等相关职能部门,简化、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健身设施项目审批效率。
二、在鼓励改造建设方面。统筹体育和公共卫生、应急避难(险)设施建设,推广公共体育场馆平战两用改造,强化其在重大疫情防控、避险避灾方面的功能。支持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气膜结构健身馆、装配式健身馆。“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三、在落实社区配套要求方面。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配建社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结合新建小区实际和应急避难(险)需求配建健身馆等设施。健身设施未达标的小区,要紧密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统筹建设社区健身设施。不具备标准健身设施建设条件的,鼓励灵活建设非标准健身设施。
四、在支持社会参与方面。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室外健身设施,建成后5年内不得擅自改变其产权归属和功能用途。社会力量可申请利用尚未明确用途的城市空闲土地、储备建设用地或者已明确为文化体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块建设临时性室外健身设施,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且不能影响土地供应。
五、在推广委托运营方面。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改造功能、改革机制”工程。鼓励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筛选运营团队,鼓励将公共体育场馆预订、赛事信息发布、经营服务统计等工作委托社会力量承担,提高运营效率。
六、在推动设施开放方面。支持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鼓励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本地区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对开放程度低、使用率低、服务对象满意度低的公共体育场馆,要求其限期整改。加强对公共场所室外健身器材配建工作的监管,确保健身设施符合应急、疏散和消防安全标准,保障各类健身设施使用安全。
七、在加强信息化建设方面。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方要建立完善预约制度,通过即时通讯工具、手机客户端、官方网站、电话等多种渠道开放预约并做好信息登记,确保进出馆人员可追溯,并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及时调整入馆限额。
实施群众体育提升行动,实现全民健身
《意见》对社区体育赛事活动、“互联网+健身”等全民健身“软件配置”提供了方向。
《意见》要求,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社区体育赛事在激发拼搏精神、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体育俱乐部承办社区体育赛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承接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和培训项目。赛事组织方要严格落实防疫等安全管理要求,制定相关预案。
委托专业机构开发基于PC端、移动端和第三方平台的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实现健身设施查询预订、社会体育指导员咨询、体育培训报名等功能,并作为“全国社区运动会”的总服务保障平台。鼓励各地区正在开展或拟开展的线上、线下社区赛事活动自愿加入平台,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鼓励各地区与线上运动平台合作开办居家健身课程。鼓励体育明星等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健身直播活动,普及运动健身知识、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激发群众健身热情。
此外,《意见》强调,培育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基层体育组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记者 曾志明 池银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