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春楼的故事
□ 张永和 文/图
金秋层林尽染,万山红遍。我们市、区作家红色采风小分队,来到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革命基点村蓝田村,走过金谷飘香的晚稻田埂,绿林深处显出耸入云霄的大型方土楼——镇春楼。村党支部书记谢明珍介绍说,这座大土楼是谢氏十三世祖谢汉成于清康熙年间(1714年)建起来的。300多年来,镇春楼里的故事,把整座土楼也装满了。其中,最激动人心是1930年代,一条从厦门通往中央苏区首都瑞金的红色交通线,把镇春楼也拉上了……
“快给我们说说这神秘的故事吧!”
谢明珍望着高高的镇春楼,仿佛又回到了烽火连天的艰苦岁月。他停了一会,在楼门口的鹅卵石地板踱了几步,拉开了话盒子……
那是1932年春,毛泽东亲自指挥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为了克服电讯空白、交通阻塞造成军情、军需信息传递的困难,毛泽东指派中央苏区交通站负责人杨友青,经反复沿线考察后,选定蓝田村镇春楼建立“闽南通讯社”,起点厦门,终点瑞金,确保完成传递情报、护送党的干部调动安全等任务。在当时白色恐怖下,这是极为高危的工作,通讯员不仅要能文能武、随机应变,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经党组织认真挑选,蓝田村地下党员谢壮猷光荣首选,并被任命为“闽南通讯社”社长。他有时带领几位通讯员,有时自己单独行动,以肩挑小商贩身份,风雨无阻,日夜兼程,长年奔波于适中、漳州、厦门之间,肩负着传递情报、接应人员进入苏区等要务。当时的情报是用默写药水写在纱衫上,谢壮猷把通讯员接进镇春楼,在神秘的楼缝间,用米汤一泡,纱衫显出字迹,立即汇报上级,就这样一次次把重要情报传向上级党组织。
有一次,谢壮猷以贩茶叶为名,把机要情报埋在茶叶内,从厦门步行到漳州时,突遭检查。白鬼岗哨命其每箱茶叶都要倒出来查一遍,他故意慢吞吞倒出,央告岗哨说,茶叶露风会发霉,一边倒,一边用油纸盖好,堆成几堆。最后几箱,岗哨不耐烦说:“统统收起,不要倒出来了!”而机要情报就在最后一箱茶叶,顺利过关了。
谢明珍接着说,当时干电池是禁运物资,游击队多在夜间行动,极其需要这种物资。闽南通讯社急游击队之急,运来一批干电池,急着送往苏区。谢壮猷分批发送,化整为零。但一次走在三坑村的路上,却碰上一群白鬼兵拦截,被搜出电池。谢壮猷机警地说:“是驻在合溪的保安队叫亲友买的。”白鬼兵追究电池货源,谢壮猷说:“是在适中泰昌商号买的。”白鬼兵以为抓了一条“大鱼”,把谢壮猷带到适中对证,以便向上邀功。途经莒舟,白鬼兵接到新任务,要群众做饭烧水迎接后续大批部队,命令谢壮猷到墟上去筹办肉菜。就在筹办买卖之中,谢壮猷乘熟悉的墟场小道,背着自己装有干电池的小包拔腿就走,跑进藏在山间丛林中的游击队伍。
谢明珍对闽南通讯社的故事了如指掌,他说,为躲避白鬼兵的拦阻,通讯员大多在夜间行动。有一次,谢壮猷接到通知,连夜传递急件到陂坑站三坑接头点,返程已是下半夜,却在莒舟碰上白鬼的巡逻兵。他立即躲在公路桥墩下,潜入水中,幸得没有星月,始得过关。
谢明珍说,当时在闽南通讯社服务的通讯员还有邓子恢夫人陈兰、蓝田村民谢金水、谢炳荫以及外村的傅品兴、许文秀、陈光禄、陈炳木和林甲乙等人,他们都为确保闽南通讯社的畅通、迅速安全传递党的重要情报作出重大贡献,同时还护送由厦门、漳州、南靖一线过来的100多名同志,万无一失进入中央苏区。毛泽东有一次在听取汇报后,高兴地说:“闽南通讯社,小社有大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