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山治水治大气 持续提升环境质量
我市各地多举措打好生态环保“组合拳”
本报讯(综合来稿)日前,龙岩市开发区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在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提出进一步强化开发区环境保护“属地管理”和“一岗双责”责任,全面提升开发区污染防治能力和生态环境综合管理水平,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市各地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以生态环保攻坚战役为抓手,多措并举、打好组合拳,通过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切实提升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新罗区积极推动区河长办与龙津河综合整治中心正式合署办公,并在全省率先实现河长制县级机构编制单设先河。把“河湖长制”作为有力抓手,针对每条重点小流域,超常规安排一名区委常委挂钩推进,实现“常委挂钩、河长负责、司法参与”的多方联动治河机制。该区投入污染治理资金近4亿元,引导不达标养殖场转产退产,成功创建了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新建雁石等11座垃圾中转站,完成雁石、白沙、万安、岩山、大池污水处理厂建设,基本完成城市“七沟四溪”黑臭水体整治工程。
同时,该区健全机制,深化管护长效。在公检法司等部门设立生态警务室、生态环境纠纷调解超市、生态检察联络室和生态环境审判庭,在雁石、大池等重点镇成立专业生态执法中队,建立基层“7×24小时”生态110热线,强化生态执法联合管控。至目前,全区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成功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永定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解决损害群众的突出环境问题。目前,该区汀江—韩江生态补偿、重点小流域水质提升工程、重点行业10个大气环境精准减排、龙潭镇“绿盈乡村”行政村创建、大溪乡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等生态提升项目正在推进实施中。同时,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督平台建设,健全完善乡镇交接断面在线监控平台,提升环境执法管理科技化水平。此外,全面落实轻微污染天气应急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大气颗粒物浓度红线管控力度持续加大。
2019年,永定辖区内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比率达99%以上。今年1-8月,该区完成41个生态环保攻坚项目投资9.31亿元,占年度投资的67.72%。
上杭县不断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多次获龙岩市对县生态环保攻坚战役综合考评第1名成绩,并通过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验收。
该县建立县、乡、村(重点企业)三级网络化环境监管体系,推动环保监管工作群防群治。同时,严格环保准入机制,加强招商引资项目联审,对不符合上杭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引进、不审批。在完善环境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方面,全县共有17家重点企业36个排放口175项监测因子分别与国家、省、市、县环保监控平台进行了联网,建成6座水质自动监测站,是福建省县(区、市)一级自动水质监测站建设最多的县。
此外,上杭县率先在全市实现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中转站建设全覆盖;率先在全市实行乡镇污水处理厂第三方运营管理,日处理污水量达2.1万吨。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模式,全县20个农村乡镇集镇及周边村均实行专业保洁公司服务,实现保洁、清运全覆盖。
武平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围绕党政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创建等目标,聚焦“绿水、蓝天、净土、青山”四大重点任务,扎实开展41个攻坚战役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约84555.6万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94.09%,形成了以治理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促进污染治理机制。
至今年9月,该县21个乡镇(街道)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9.9%,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14个省控小流域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县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100%,与上年同期相比持平。全省58个县级城市空气质量评价中,武平县位居第十三名。近日,武平县作为我市唯一上榜县份,成功获评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长汀县生态环境局从6月15日起,开展“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保专项整治,合计检查长汀县“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15家次,通过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保护区边界标志,整治保护区内环境问题,做到排查无盲区、整治无死角、成效不打折。
该县切实采取措施,抓好环境污染防控,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全县排查入河排污口已完成91个,排查整治率93.8%。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路检路查工作机制,计划投资200万元新建一套机动车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平台,已完成5套VOCs废气处理设施,年预计减排4.44吨。加强对医疗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和处理活动的监督管理,全部委托龙岩市绿洲公司处置,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排查整治了11家企业。
连城县多措并举,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取得良好成效——
全面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组织多部门联合行动,持续开展无照经营违法行为的执法检查,坚决杜绝“散乱污”企业;开展重点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不折不扣完成4家省市重点企业的VOCs治理任务;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鼓励企业“煤改气”,全城已敷设市政燃气管道24.8公里,庭院管道19.2公里,13000户居民具备通气点火条件;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积极推广使用达到国六排放标准的燃气车辆;强化城市扬尘污染管控,同时,全面加强道路保洁。
截至上月底,该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10,优良天数达标比例为100%;细颗粒物浓度等6项污染物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漳平市持续围绕“城市治气”工作目标,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补齐生态环保短板为导向,继续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役,城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群众环境满意度不断提高。
为保护蓝天,漳平市政府近年来着手城区空气污染专项治理,制定“城区治气”的战略目标,发布《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方案》、落实《大气污染防治法》监管责任,从治理污染物源头入手,着重加强燃煤锅炉和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整治,同时加强移动污染源整治,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整治,划定城区高污染物禁燃区域。
经过综合整治后,漳平全市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城区空气优良比率从2016年97.0%提高到2019年的100%;主要指标明显降低,全省排名逐年提升。人居环境持续向好,群众在尽享生态“高颜值”的同时,环境满意度也不断提高。
(整理:记者 曾燕福 参与:通讯员 温连光 熊川 林斯乾 王发祥 陈天长 黄水林 陈俊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