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

(外一章)


□ 吴浣

小城是还有城墙和城门的。城墙依山而筑,且起于山顶,再向东西两边伸延而下。城门自是供行人出入的,但还有水门,则用来排水。东面的城墙下开了个口子,便成了门。其上还题了“涌金”二字,算是命名。据说原也有门的,给塞住了。后来城墙外的空地上建了古戏台,为便于出入,又挖开了。比起城门来,这门是小一号的,却便于行人出入。

沿江而伸的城墙,又有水门。出了水门,就是河边了。这水门上面没有城楼,不当交通要道,主要不是供行人往来,仍有排水的功用。当街巷里有积水,便可从这里排出去。不过既然有门,也会有人出入。或者说,此地并非没人。水门外,有台阶通到河边,便有三两个来河边洗衣物的。当捣衣声响起,仿佛从古响到今。将衣物在水中荡涤,又会漾开圈圈波纹。还有个别钓鱼的,或蹲或坐,一待就是老半天。钓鱼需要耐心,或者说钓的就是一种耐心。站在水门边,眼前就是流水了。穿城而过的江流是在坡地下转了一个弯,转弯的地方形成一个潭,叫龙潭。龙潭边,是个陡坡。那沿江而伸的古城墙,因逢着一片坡地,似断实连。江边坡地,多有巨石老树。石是乌石,地名就叫乌石山。有条小路,蜿蜒于巨石老树间。大丛的乌石不规则地分布着,有的还突入江中;坡上的树是长到高处,再笼盖下来。且大都倾向江边,显得甚为清幽。树是榆树、香樟树居多,却都颇有年头了。其上有座阁楼,叫云骧阁。那阁楼是宋代修建的,古色古香。由于地势较高,风来甚爽,得月最早,正宜赏风赏月,便有云骧风月一景。阁楼前面,仍砌有墙的,相当于半面城墙。

每当看到那些巨石老树楼阁亭台,感觉便有一种安稳。多少个年头过去了,风景却是依然,依然在那个老地方。潭水幽幽,深不见底。但这个弯转得好,若是直直地流出去,反倒少了一些婉约。最是风日晴和,流水缓缓而过,水色转碧。有风吹来,波光漾漾。岸边堤上有行杨柳,随风摇曳长条。波光长条,泛起一片柔和。既柔和,又婉约,便不无情致,可供流连。水边,就是古老的城墙。水面平静的时候,城墙也会倒映在水里,一起波纹,影子就散了。有风吹来,水里的城墙还会随波光一起折叠。乍眼看去,那么厚重的墙体,也因流水而显得轻盈了。

西溪

小城西边,有一条叫西溪的小河。《汀州府志》山川卷记:“西溪,在县西,源出大原,过杉岭即七里桥,至南拔桥。宋治平五年,筑款堑濠,官砌石陂于桥下,引水注濠,至崇善坊兴云桥与正溪合,一派入西山,过高阜坊与正溪合后,西流奔冲。万历壬子,推官吴明昌沿河筑堤,引水抱城至马屋墈下,出合大溪,形家以为截破官星,郡守王廷抡开浚故道,引溪水会于游绳云。”就记载来看,先后有两次引水入城。宋代引水入城,所修的水渠贯穿城中,流经于原来的州城门广储门和镇南门外。明代的引水入城,其河道是在扩城后的城门即宝珠门外。宝珠门外,昔日便是城外,多有田地和村落。又疏浚了西溪原有的河道,于更远的地方汇入正溪。

再如民国《长汀县志》山川志记:“西溪:水源出溜崠山,其源有二。一在山之阳,东南流五里至九磜,又十五里至合江口,与仙人湖水合流。历大原坝,至七里桥,又汇西路众山之水,是为西溪水源。宋治平五年,筑城堑濠,官砌石陂於桥下,引水注濠。一派入西山,过高阜坊,与正溪合后西流奔冲。万历壬子推官吴明昌沿河筑堤引水,抱至马屋勘下,出合大溪,形家以为截破官星。郡守王廷抡开浚故道,引溪水会於游绳渡,时在康熙戊寅。自是安流如故者,百有余年。道光乙酉,邑人复将石版堵塞,俾西溪绝流,全河之水悉由马屋勘下入东河。迨光绪间,西溪又开浚。岂百年而一变,山川之气运固如是耶。”由引文可知,历史上为便于引水入城,曾将西溪绝流,后又开浚。互相争持,本是人事上的计较,却归结为山川气运的百年一变。

而今西溪河的上端有座老桥,叫西塔桥,可知从前的西塔就在左近。中段河边有座龙水庙,当与龙王庙类似,旁边还有一座威灵公分殿,则城隍爷也管这里。再往下,有个地方叫水门。早先是由那里引水入城的,理当要有个水门,后来水门没了,但名称还有。而今的设施是前面筑了个坝,将水蓄起来,引水的地方,则有个水闸,便于调节水量。早先引水入城,除了有护城河之义,又可供洗涤及用水,还可灌溉田地。而今水边没了城墙,自来水又已通到千家万户,大可不必再引水。且水也不多,枯水季节几近干涸。而分了水,原先的河道又变浅了。引水入城的河堤上修了些木栈道,但未能全程贯通,走上一段就没了。若能来回地走,也可供休闲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