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民医”四代传承人王书华


□ 记者 郑秋生 蓝明丰 通讯员 吴昌奎 图/文

千山竞秀,群峦叠嶂。在长汀县大同镇境内,有一座牛岭山,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孕育了结构多样的草本植物,也流传出一段“红色民医”四代相传的佳话。

9月21日,记者来到大同镇,经营日胜本草堂的王书华正和村中前辈王其新在牛岭采寻草药。回忆家族行医的历史,王书华娓娓道来:“我的曾祖母张二嫂出身中医世家,从广东韶关远嫁到此,后来把医术传给了我的祖母钟冬凤,婆媳二人在乡里行医、救死扶伤,颇有名气。医术传到我父亲王日胜后,他于1996年创办了日胜本草堂,现在传到我这里,行医已历四代啦。”

“这是车前草,清热利尿。”“这是龙葵根,可治痢疾、淋浊。”在山中,王书华对各种草药如数家珍,我们以为的野草,在他眼里却是宝。“别小看这些花花草草,它们可是立过功劳的。”王其新介绍,苏区时期,张二嫂和钟冬凤用家传的医术,治疗了不少红军和游击队员的刀伤、枪伤和烧伤,很受战士们的信赖,材料用的都是这山里常见的草药。“中草药历史悠久,也为革命贡献过力量,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瑰宝,我在外工作后重回故乡研习中医、接手本草堂,就是要传承这份悬壶济世的‘红色民医’精神。”王书华说道。

在日胜本草堂里,依旧摆放着当年张二嫂、钟冬凤为红军游击队员治伤病用过的石臼、碾槽等器物。时光飞逝,如今每年在日胜本草堂就诊的闽粤赣及全国各地患者逾万人次。王书华不但刻苦钻研家传中草药方,更接受现代医学教育,取得了《中医师资格证书》。在诊疗中,王书华始终坚持传统中医临床诊疗方法,所用药材80%以上为天然地道草药,扎实的传统理论,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得临床疗效显著。秉承先辈行医行善的理念,王书华经常开展义诊,有上门问诊的贫困户、残疾人,他都免收治疗费用。

王书华致力打造以中草药为特色,集医疗、养生为一体的中草药产业化企业,新冠疫情期间,他注册了日胜本草堂中草药开发有限公司,就为了发扬光大好中草药事业。从东北来长汀与王书华合作的牟永信坦言,现在中草药的功效逐步被大众熟知重拾,但长汀县乃至全国的中草药资源,都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民间无序的采挖使用,既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了许多草药品种濒危,中草药的产业化势在必行。

现在,王书华每年使用的药材达20余吨,夜合草茶、鱼腥草茶等成为热销产品。“客家人对中草药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在几千年的体验总结下,形成了特有的客家草药疗法、客家药膳,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据1970年出版的《福建、江西草药》统计,长汀县常用、疗效较好而又容易采到的中草药超过500种,药食同源且再生循环能力强的有100余种,如果后续能够实现基地种植和林下经济种植,实现产业化开发,这绿水青山就会成为百姓真正的金山银山。”王书华对记者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