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发扬红土精神,坚持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让教学与科研走出教室、走向实践——

扎根红土做科研 不忘初心育人才


□记者 王尚华 丘启龙 通讯员 黄德民

在龙岩学院校园主道一侧,沿着人行步道立着一面墙,墙上刻有“根植红土、致力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发展”十六个大字。这十六个字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刻在墙上,更赋予实践。作为校属二级学院之一,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秉承学校办学理念,近年来在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春华秋实,弦歌不辍。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近期,一则好消息在龙岩学院校园内传开: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医学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项目入选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龙岩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邱龙新告诉记者,学校的动物医学专业创建于2001年,是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福建省服务产业特色专业。近五年承担了国家、省、市等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62项,授权发明专利16项,12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各级奖励。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扎实的科研攻关。邱龙新说:“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生科院在科技创新上一贯的坚持。”

生科院的“生猪健康养殖中疫病防控与生物饲料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曾获2018年度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昨日,再度聊起这个科研项目,项目团队成员戴爱玲老师告诉记者,2009年项目启动以来,通过校企合作、校场(养猪场)合作等模式,进行了大量研制和试验,经过近10年的研究,项目团队在生猪疫病防控、生物饲料、中草药动物保健产品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原创成果,有效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她认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农业与科技的融合,正是科研人员应该做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进步的阶梯。目前,生科院拥有生猪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等5个省级团队、福建省家畜传染病防治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级平台,还与国内30多家企业共建了实习实训基地、成立了畜牧产业学院,在解决生猪养殖过程中疫病风险防控、养殖业粪污处置等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上积极有效作为。

“问题来源于生产、研究立足于生产、成果直接转化于生产。”戴爱玲讲述了一个故事:之前,龙岩的生猪发生疾病,要将病原标本送福州检测,路途较远、手续繁琐。龙岩学院动物医学研究所成立后,积极为周边生猪养殖户提供疫病预防、疾病检测、科学用药等服务,

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