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从白砂到南阳:一路追寻,不忘初心
□ 宋客 文/图
闽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都曾见证闽西儿女热血沸腾,投身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的身影。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世世代代在天地间铭刻。
徜徉在闽西红土地,一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使命感涌动心头。
8月13日,我带领龙岩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部分会员借赴上杭白砂大金村水竹洋参加客家木偶艺术节之机,末了,顶着炎炎烈日,亲自驾车从白砂出发,过旧县,到才溪,抵南阳,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掌灯时分,最后从连城新泉回到龙岩。通过参观学习,让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创建中央苏区,确立“农村包围城市,实行武装斗争,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苦难辉煌,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业艰难的心路历程,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古田会议决议》所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这一建党建军原则的无比正确,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闽西老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的历史事实,让人感慨万千,难以忘怀,心中充溢着满满的正能量!
壹
“五月里来开禾花,红军开来打白砂;四周包围无处走,杀得匪军满地爬。”
白砂,位于上杭县中部,是武平、上杭往龙岩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扼守古蛟,勾连旧县、才溪和溪口、茶地、太拔等地的咽喉要冲。占领白砂,进则能伸出拳头打击敌人,退则有阔大的回旋余地,地理地位十分重要。
1929年5月20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开始了创建闽西苏区的革命征程。为扫清盘踞在闽西大地的反动势力,5月23日,红四军首次攻打龙岩城,一举重创陈国辉守军,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为了打击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红四军于当天下午主动撤出龙岩城,进驻永定,并成立永定县革命委员会。6月3日,红四军再次攻打龙岩城,取得胜利。为迫敌回援,并剪除残留在上杭白砂的钟铭清部,6月7日,红四军和红59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白砂,战斗仅一个多小时,“俘敌100多人,缴获枪支100余,大炮2门”,彻底摧毁了卢新铭旅在上杭白砂的据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红四军开到白砂的(上)早康村,6月8日在严氏祠堂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又名“早康会议”——以36票赞成、5票反对的压倒性多数,同意取消“临时军委”这一置于前委之下的机构,从而加强了前委对红军的集中统一领导,“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
早康,原名枣坑。严氏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又名东洋堂。蓝天白云,青山拱翠,荷叶田田,宗祠安详。荷塘一侧,竖有一凌空欲飞的蟠龙石桅杆,文光射斗,直插天际。宗祠为单层歇山顶构架,前有外围墙包裹,侧有门楼进入。门楼抬头有“严氏宗祠”字样赫然入目,两侧镌刻楹联,“汉室清高第,唐朝将相家”。前厅有“红四军早康前委扩大会议与前委紧急会议简介”牌匾,内壁镶有杜甫的《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诗,“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这首诗歌颂了唐代三朝(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重臣严武爱惜民情的高尚品德,也道出了诗人与严武的私交甚笃和依依惜别之情。
进入宗祠,是一阔大的天井。宗祠为五开间,中间为供奉严氏祖先神位的正厅,两侧为厢房且分别悬挂“文魁”“武魁”牌匾,给人光宗耀祖、庄严肃穆之感。宗祠建筑的右侧还有一耳房,门额镌写“水绕山环”,镌联“双峰当户翠,一水隔□□”,现在辟为“早康会议陈列室”。耳房与宗祠之间的花台上,竖立一座毛泽东汉白玉雕像,供人瞻仰。
早康会议是古田会议前奏曲,正是早康会议从组织上解决了领导体制带来的机构重叠、职权交叉问题,使“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得以深入人心,成为实行“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不变军魂!
贰
1930年底,上海党中央为加强与中央苏区的联系,建立了一条从上海出发,经香港、汕头,沿韩江而上抵达广东大埔、福建永定、上杭、长汀再到江西瑞金的秘密交通线,成为护送中央领导人、运输紧缺物质、传递重要情报信件的重要通道,被誉为“苏维埃血脉”。
红色交通线是由各个秘密交通站联结而成的。因对敌斗争形势的变化,这条秘密交通线和交通站均有些微变动。据考证,闽西苏区的秘密交通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永定虎岗出发(1930年12月),到上杭大洋坝再经溪口的坑口进入上杭白砂;另一条从永定古木督出发(1931年9月),经严坑(历史上曾属永定,现属上杭稔田)、丰稔、永定合溪、上杭太拔、茶地再到白砂。两条交通线都在白砂集结,再从白砂出发到旧县、南阳、涂坊再到瑞金。
让人疑惑的是,上杭白砂的交通站在哪里呢?
曰:在白砂镇碧沙村,确切地说在碧沙村的丁正昌号商铺。
车抵碧沙,但见村落湾环回托,溪流潺潺,水口处有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天后宫。飞檐翘角,“石栏作镇”,“万国慈云”,蔚为壮观!碧沙村曾是上杭县治所在地,北宋淳化五年(994年)上杭与武平同时由场升县,上杭县治“先在秇梓堡(今永定高陂北山),宋至道二年(996年)县治迁鳖沙(今白砂镇碧沙村)。”尽管上杭县治在碧沙时间只有三年,但从中可见历史上碧沙的地理交通何其重要,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碧沙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拱桥边,树荫下,偶遇当地木偶艺人、今年72岁的丁春安。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碧沙村的红色历史,称这里出了开国将军丁甘如将军,丁正昌号商铺就是当年的秘密交通站,并带我们前往。碧沙溪波光粼粼,清澈见底,丁正昌号商铺就在溪面的必经之路。这是一幢建于清代的两层单体建筑,建筑面积164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一字型,土木结构,面阔6间,进深六檩,悬山顶,灰瓦屋面。大门由麻石构筑,门楣石板压顶,且有“瑞蔼凌霄”题刻。如今大门紧闭,却能从中体悟当年主人殷实的财富和高远的追求。
丁春安说,我们脚下的这条路是历史上的官道,从白砂集镇出发到旧县、才溪、南阳,这里是必经之地,正是交通方便,所以丁正昌号商铺成为最合适的交通站。“丁正昌号的主人叫丁昌双,是一名地下交通员,1935年遭人出卖,被伪乡公所抓到相邻的新坊杀害。”丁春安说起这段历史,不无伤感。
是啊,白砂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赴后继,英勇献身,据《红色白砂》一书介绍,革命战争年代,共有2680名白砂儿女投身革命,其中860人为共和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又据《白砂镇革命烈士英名录》统计,白砂有革命烈士622人,革命基点村13个,涌现了袁子钦中将、李平少将、丁甘如少将等杰出群体。
叁
离开碧沙,我们到了相邻的旧县镇新坊村。
流传在闽西地区的俗语云,“旧县无县,古城无城”, 说的是上杭县的旧县,并非一个县,而是一个乡;长汀县的古城,并没有城,而是一个镇。旧县之名,源于“宋咸平二年(999年),上杭县城从鳖沙(今白砂镇碧沙村)迁语口市(今旧县镇全坊村)。”天圣五年(1027年)再迁钟寮场(今才溪镇荣石村),旧县成为上杭建县历史上绕不开的深刻印记。
旧县镇因境内一条贯穿全境的浩荡的旧县河汇入汀江,加以地势开阔、土地肥沃、人民勤劳而成为民丰物阜之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旧县人民以巨大的热情投身革命,参军参战,“1933年初,叶剑英向中革军委提出将闽西地方部队再组成新的正规红军,很快得到批准。3月6日,由福建军区独立第七、八、九、十师组成的红十九军在上杭县旧县乡石圳潭正式成立,叶剑英兼军长,杨尚昆兼政治委员,辖第55、第56师,后又增设57师,归红一方面军建制,由东南战区指挥部指挥。”这支部队正是红军长征中担负殿后任务、血染湘江的著名的绝命后卫师——红34师的老班底。旧县镇涌现了陈茂辉、陈海涵、孔瑞云、翁祥初等一批开国将军。最绚丽绽放的要数被张鼎丞赞誉为“土窝窝里飞出的三只金凤凰”的邓六金、邓来金、邓凤金。
邓氏三姐妹是旧县镇新坊村人。据史料记载,邓来金、邓凤金都是从白砂先后参加红军,走上革命道路的。邓六金,1929年加入少年先锋队,参加本地农民运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上杭县委、福建省委妇女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是中央主力红军中参加过长征的27位女红军战士之一。
我们来到新坊村邓六金故居。这是一处位于村落半坡的典型客家民居,木质大门紧闭,八字形门楼悬挂一对有点褪色的灯笼,两侧有一副鲜红的对联,“巾帼精神千秋盛,小溪流水万年长”。屋子周边砌曲形围墙,内坪有一株高大的桂花树,浓密的树枝伸出墙外,留下一片绿荫,送来缕缕清香。我们站在高处,透过围墙向庭院张望:土木结构的屋宇,白墙黑瓦,四开间的正堂厢房与两间横屋呈7字形布局,且由一间敞口客厅兼甬道连接;内坪由鹅卵石铺设……如此简洁、朴素的旧居,令人不可置信,以至于我们驱车在村里上下打转几圈,问了正在晒谷子的村民才获知眼前的这幢房子正是我们要寻访的邓六金故居,与想象中的故居建筑相差十万八千里!
旧居门前,有一块简朴的木质牌匾,上写:“邓六金故居。邓六金(1912—2003),上杭旧县人,原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中共龙岩市委宣传部,2015年10月”字样。
肆
告别旧县新坊村,我们到达才溪镇——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是根据党中央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于1958年开始兴建,1978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的。由于受场地限制,纪念馆不能适应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旅游需要,2007年8月正式兴建新馆。新馆占地面积9350平方米,建筑面积9310平方米,总投资2000多万元。
纪念馆左侧是集中连片的荷花。荷花池里红旗招展。时逢初秋,有的荷花开得正艳,有的荷花结成莲蓬,有的吐出饱满的花蕾。荷塘中间有曲曲折折的木栈道勾连。远处,是一丛丛排列整齐的翠柏,“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巨幅毛体钢架镂空字,映现在蔚蓝的天空,令人心驰神往。
穿过亲水栈道,我们来到“才溪乡调查会址”——上杭才溪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这是一处互通式建筑群,门前是椭圆形水池,单层屋瓦建筑为,跌落式门额,石质门框,窗格镶琉璃吉祥图案。条石门框分别镌刻“旭日东升腾紫气,屏山西峙霭祥云”、“北阙晴光动,南山佳气多”楹联。进入,这是一间敞口式厅堂,内墙有当年留下的“打倒白军白鬼”的墨迹标语。正中前方有一木质屏风与后厢房相隔。屏风顶端悬挂“才溪区苏维埃政府”牌匾,下方是“巩固政权”四个大字;屏风正中上方有马克思、列宁石印画像,并由两面中国共产党党旗簇拥;两根硕大的柱子上有“我们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我们的武器列宁主义”标语。大厅一侧摆放一张简易的长条形茶几和几张椅子。茶几一侧有一块牌匾,匾记“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到才溪进行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在这里召开了区委书记、区苏主席和各部部长调查会”字样。
是的,在革命战争环境下如何开展经济建设,一直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认为革命根据地不能搞建设,要等到战争结束了,有了和平安静的环境才能进行经济建设;另一种认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一切任务的中心,离开革命战争进行经济建设。毛泽东就是带着这些问题长途跋涉,到才溪进行了10多天的调查,在他的光辉著作《才溪乡调查》中得出结论,“这一铁的事实,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武器,去粉碎一切机会主义者的瞎说,如像说国内战争中经济建设是不可能的,如像说群众不愿意当红军,或者说扩大红军便没有人生产了。”
相邻的列宁堂,是才溪区工会旧址。石质门框上镌刻一副楹联,“运用战术创造联邦共产,阐明理论引起世界大同”。青砖砌成的外墙上留有当年红军用白灰书写的标语,特别显眼。“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国民党是土豪劣绅洋奴恶棍军阀官僚的集合场!”据介绍,毛泽东在才溪区苏开完调查会后,接着在列宁堂分别召开了工人阶级、贫农代表和耕田队长等对象参加的调查会。
伫立厅堂,风物依旧,当年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为总结推广才溪区苏经验,不辞辛劳,深入调查,与贫苦农民心连心的光辉形象跃然眼前。
有道是,一切正确的决策都来自实践,来自千千万万活生生的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忠贞不渝,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无限热爱,对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衷心拥护,对军烈属无限关怀,以至于创造了才溪乡80%的青壮男子主动报名当红军的伟大传奇,涌现了“九军十八师”的英雄群雕,传唱着林金堂、林金森、林金香“红色三兄弟”前仆后继、接续奋斗的动人故事。“光荣亭”里说光荣,毛泽东亲自改“衰坑”为“发坑”,阙桥书为保护300多名乡亲英勇牺牲,从才溪走出了一代战将刘忠、王直、王胜、王香雄、王集成、邱子明、王奇才、雷钦等一大批开国将军,他们以对党的忠诚演绎了才溪人民忍辱负重、勇于担当的英雄气概和爱民情怀,铸就了“听党的话、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敢创第一”的才溪精神!
才溪啊,当年的“苏区模范第一乡”,你们的功勋永远写在共和国的丰碑!
伍
薄暮时分,从才溪出发,过通贤,即到南阳。
我们迫不及待地追寻龙田书院,寻访陈丕显同志的家乡官余村。
龙田书院,是1930年6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即史上有名的“南阳会议”所在地。此次会议总结了中共闽西“一大”以来在土地革命、政权建设和武装斗争等方面的经验,分析了闽西革命斗争的形势,对闽西的土地、经济、财政等政策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改,对政治、军事等问题做了新的政策调整。闽西是土地革命时期“分田”政策的策源地,在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政策以求数量上的公平;但这一措施在实践中又出现土地因肥瘦不均的质量问题导致新的不公平,因此,“南阳会议”在“补多补少”的同时又加上“抽肥补瘦”,使土地分配在数量上、质量上更趋公平。
当年6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在江西省寻乌县完成《寻乌调查》后取道武平,住武平县城梁山书院,指导武平地方斗争,经高梧、官庄、才溪,最后到达南阳。一路奔波,一路思考,使困扰闽西苏区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我们来到官余村,参观陈丕显同志故居。陈丕显1916年3月21日出生,因出生时正是农历“春分”,因此他曾用名“春芬”。他年仅13岁就参加革命,是中央苏区著名的“红小鬼”,人们亲切地称他“阿丕”。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初期,陈丕显历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云南省委书记、湖北省委书记,1982年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文革”中受尽迫害和摧残,被关押8年。但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坚持原则,“在党爱党,在党护党,在党忧党,在党兴党”,身体力行,作出表率,不为邪恶势力屈服,他的高尚品格和崇高风范在他的《历史的转折在湖北》《在“—月风暴”的中心》《陈丕显在苏南》《苏中解放区十年》等著作中集中展示。
走进陈列馆,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份份解密的信札,真实反映了“阿丕”“少年壮志闹革命”、“三年游击谱丹心”、“征战苏皖迎解放”、“主政上海树丰碑”、“非常岁月铸忠诚”、“铁肩担当立新功”的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只有老老实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而没有任何个人利益和特殊利益的执着追求和精神境界,高度概括了陈丕显同志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的赤子之心。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在展室中,有一幅图片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让人久久怀想。那是1989年12月陈丕显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回到家乡与胞弟、外甥共5人一起聚餐的情景。一碗面条、三个素菜,但“阿丕”却与亲人一起吃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也许,我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阿丕”始终秉持艰苦朴素,守正家风的另一种风采!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不仅是闽西老区人民时刻铭记的教诲,也是走向新时代的铿锵誓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这就是闽西大地响彻天宇的历史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