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医生江怀瑾


□ 陈健

《闽西人民革命史》载,1929年6月,红军医院在上杭县蛟洋石背村开办,江怀瑾等为医生。

江怀瑾,又叫寻一、丙玉,1896年出生,原籍江苏省扬州。他8岁那年,扬州地区发生洪水,灾害后流落至上海,后被转卖到龙岩县小池南山村江家。1922年时独自往厦门入博爱医院学医,两年后毕业,在漳州宏仁医院当医生,尤擅西医。1927年回到小池,在坝墟开设“惠仁诊所”。

江怀瑾是诊所里的一名医生,在治病救人时,可谓医者仁心。他对待患者态度和蔼,服务病人细心。对于来就医的人,常常只收取较低廉的诊金、药费,遇家境贫寒的病人,或少收、或挂欠、或不收取费用,久而久之,其名声远近闻名。

1929年5月,红四军第二次挺进闽西,三打龙岩城,连克永定、上杭、连城的部分乡镇,革命浪潮迅速波及龙岩、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打开了闽西革命斗争新局面。1929年6月,为了医治在革命战争中负伤的红军官兵,红四军领导和中共闽西特委研究决定,在上杭县蛟洋石背村傅家祠堂创办红军医院。

红军医院创办时,江怀瑾医生就从小池带着医疗器械及部分药品赶赴蛟洋的红军医院,积极参加医疗救治工作,成为一名红军医生。由于战争环境的险恶和敌人的严密封锁,医院缺医少药,医疗设备极为简陋,药品以中药材为主,西药尤其是做手术用的麻醉药品极少,卫生材料十分紧。江怀瑾医生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在救治伤病员中,总是想方设法努力减少伤员的病痛,以求取得更好的疗效。

在医院紧张的工作间隙,江怀瑾医生还为医院内的“卫生训练队”讲课,将自己的医疗知识予以传授,有时亲自给学员示范救治方法,为红军队伍培训了一大批医护人员和战地急救人员。

毛泽东对于在红军医院中做医生的江怀瑾是熟悉的,在小池赞生店部署攻打龙岩城时,江医生就为他看过病。1929年7月,毛泽东在蛟洋文昌阁指导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曾多次前往红军医院检查工作,看望伤病员。

有一次,江怀瑾陪同毛泽东巡看慰问伤员,在一间简易的病房里,他们看到壁板上留有这样一首歌谣:“我是赣南宁都住,真正革命到这路。军长下令要包围,一心打倒陈国辉。走在马路连冲锋,反贼尽死江河中。我军得胜希望大,陈贼全部都失败。心在革命不在家,谁知龙岩挂了花。我伤非小不相当,副官吩咐到后方。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古田会议期间,蒋介石发动闽粤赣三省军队第二次“会剿”闽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1月初,毛泽东在龙岩小池将军庙取得了阻击“会剿”之敌的胜利之后,率部撤往江西。其间,红军医院迁往古田小吴地、小池(蓄川厝)等地。当时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正怀有身孕,无法随部队行军打仗,只得留红军医院里帮助工作。毛泽东委托共青团闽西特委书记、井冈山时期的老战友曾志赶往蛟洋红军医院,看望贺子珍,只见她的肚子高高隆起,月份已经很大了。曾志寻到江怀瑾医生,嘱咐他予以照料。国民党“三省会剿”计划被粉碎后,红军医院迁到龙岩城内虎岭山东麓外国教会办的“爱华医院”原址,在这里,江怀瑾医生细心地为毛泽东夫人贺子珍接生。

1931年,红军医院迁至上杭县大洋坝。时值闽西发生了“肃社党”事件,江怀瑾也被作为“社党”分子逮捕而被关押在永定县虎岗。广大红军伤病员获悉后,认为江怀瑾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好医生,在战争中救治了无数的伤病员,纷纷联名致信闽西“肃反”委员会,为他说情,力陈其无罪,后经查实予以释放,江医生的性命才得以保住。

1932年,江怀瑾随红十二军医院转战龙岩、上杭、长汀一带。在长汀四都苦竹山的一次战斗中,他亲赴前线抢救伤员,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左臂,鲜血直流。后因伤口恶化,红军首长安排他回龙岩转漳州医疗养伤。江怀瑾伤愈欲归队时,主力红军已经踏上了北上的征程……

新中国成立后,江怀瑾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甚至被“清洗”回家。

1980年代,人民政府发文《关于江怀瑾同志问题的复查决定》,对其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决定“予以平反,恢复名誉”,并确认他为“五老”人员。

江怀瑾是一位以自己美的心灵、好的医术,竭尽全力救死扶伤、用仁心呵护每一位红军伤病员的医者。他的努力,使伤病员的生命延续、健康重现,继续为革命事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