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大山深处的上杭白砂镇碧沙村
缘何成为红色旅游新的打卡地?
本报讯(记者 傅长盛)7月15日,记者在上杭县白砂镇碧沙村采访时了解到,今年以来,作为全市绝无仅有的千年古县治村、红色交通站村、开国将军村的“三位一体”古村落,成了上杭县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新的打卡地。据村党支部书记丁爱民介绍,光“七一”前后,前来碧沙红色交通站、丁甘如将军故居等参观学习的达到50批千余人次,隐藏在大山里的碧沙,正撩开神秘的面纱,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脱颖而出。
碧沙,位于白砂与旧县交界林海深处的小山沟,原名“鳖沙”,是上杭县最早的县治之一,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建县不久的上杭县在这里设立县治达三年之久,距今已1000多年。碧沙村还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红色交通线站点,又是开国少将丁甘如的家乡。村口的碧沙天后宫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建,二层土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近年来,白砂镇碧沙村发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优势,利用村内红、古、绿三大特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全村各项事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村里对1公里进村道路实施“白改黑”改造,并打通一条环村路,修复3座古民居:丁正昌号红色交通站、丁甘如将军故居、育英学堂修立堂。实施文化公园改造、实施一条街立面改造、实施党群服务中心、村级文化礼堂、入村主题公园改造等工程,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强化文化氛围营造,实施花化提升工程,补齐基础短板,提升村民精神生活水平,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村、省级绿色村庄。
与此同时,采用“党支部+基地+贫困户”模式,打造百亩激励性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发展甜叶菊、玉米、养蜂等产业,累计带动周边40多户贫困户参与发展,2019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7.52万元。规划万亩阔叶林和毛竹产业,利用现有阔叶林4000多亩,毛竹4000多亩,打造阔叶林和毛竹产业,发展林下经济、手工造纸体验项目。发展蜜蜂养殖产业,老党员丁德珍创办上杭县梅花山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碧沙村中名副其实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参与激励性扶贫项目,带动20多户贫困户参与发展,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
2019年,碧沙村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市级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和县级最美村落,昔日藏在深山里的碧沙,声名鹊起,游客纷至沓来。村里依托早康会议红色文化、碧沙千年古邑等特色资源优势,聘请中山大学规划设计院和广州南斗旅游规划公司,对早康、碧沙、丰源进行连片规划设计,将早康、碧沙联合申请AA级景区,规划发展集现场教学、旅游观光、研学基地、生态民宿、特色餐饮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逐年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