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打造新时代林改“武平经验”升级版——

山上山下生机盎然



□记者 王仰华 梁熙 通讯员 王发祥 林娟


梁野山云雾缭绕,仙女湖碧波荡漾。穿行天然氧吧、人间仙境,倾听飞瀑潺潺、鸟鸣声声。

山腰的城厢尧禄,满山桃树,鹰嘴桃红里透粉、口感甜脆,引来游人如织。

往北,翻越梁野山,美丽的桃溪河边,绿茶飘香、沁人肺腑,一片绿叶、致富一方。

往西南,穿过千鹭湖,三省交界的民主,森林之中、灵芝朵朵,特色水果、涌起乡愁。

……

来武平,我“氧”你!响亮的城市宣传口号,已成为武平乡亲推介家乡的“名片”。

武平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是全国林改第一县。近年来,武平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武平林改和捷文村群众来信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发扬“敢为人先、接力奋斗”的林改首创精神,努力打造新时代林改“武平经验”升级版,描绘出一幅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的绚丽画卷。


坚持生态优先,守护绿水青山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去年我们在湿地公园开展了二十多次的观察,见到了100多种鸟,这个数量在内陆湿地是比较难得的,而且还发现不少罕见的鸟类比如白骨顶,这就更难得了。这些说明武平的生态环境是越来越好,才能留住和吸引越来越多鸟类。”日前,福建省观鸟协会副会长胡伟宁参加2020年千鹭湖首届观鸟月系列活动时表示。

鸟类的种量直接反映生态环境。千鹭湖的好生态,上百种鸟儿作证。

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是目前我省唯一一个跨省流域的山地河流型湿地公园,总面积达2.3万亩,其中千鹭湖是湿地公园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林改以来,武平县坚持生态优先,巩固提升生态优势,持续用心守护好武平的绿水青山,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县累计完成造林面积81万亩,超过林改前25年的总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9.39%。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武平建成梁野山生态旅游区、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梁野山国家森林步道捷文段等生态景区,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成为一张张绿色生态名片。

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的武平,2019年接待游客329.46万人次,同比增长25.2%,实现旅游收入35.41亿元,增长30.9%。


突出绿色发展,实现好生态好效益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6月24日,一场以鹰嘴桃采摘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夏日嘉年华在武平尧禄举行。桃园采摘、乡村美食、戏水游乐……游客心欢喜,村民乐开怀。冬暖夏凉的尧禄,以其三月桃花六月桃,成为国家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

“这些都是4月份刚种下的紫灵芝,再过两个月就可以采摘了。”日前,记者来到武平民主乡立强灵芝合作社基地,合作社负责人钟永民介绍道,“不砍树能致富。在大山下种灵芝,我每年收入达到三十万元以上。”

钟永民2018年成立灵芝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到今年合作社已经种植了700亩灵芝,成员达50多户,带动了30多户贫困户种植灵芝。

钟永民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受益者之一。林改解放了被束缚已久的林业生产力,除了种植灵芝外,林农不断探索培育各大种养项目:养蜂,种植草珊瑚,培育七叶一枝花、黄花远志、三叶青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林下经济让有限的资源转化成村民的“聚宝盆”,让荒山育成“绿山”、让农民捧上“金山”、让发展有了“靠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武平进一步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花、林畜、林禽、林蜂等林下经济,出台专项政策重点扶持紫灵芝、养蜂等产业发展。2019年,全县累计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113家,建成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85个,参与林农约3万户,户均增收约5万元;“森林人家”80家,2019年全县年接待森林旅游245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收入10.6亿元,实现林业总产值75亿元。


深化机制创新,持续增强内生动力

机制活,才能产业兴。

“武平计划7月成立林业局下属事业单位——武平县捷文生态林业发展中心,为林下经济资产运营管理做服务。”县林业局的同志告诉记者,武平县进一步创新林业投融资、森林经营管理、生态公益林及天然商品林管护、林业管理服务机制,打造林改“武平经验”升级版。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