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长汀精神 打造生态文明县域样板

——访长汀县委书记廖深洪


□记者 朱廷彬 陈良锦 通讯员 陈天长

六月的长汀生机勃发。长汀县委书记廖深洪日前介绍,“长汀县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正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国两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三四八’贯彻落实机制和市委、市政府项目化推进工作落实机制,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推进‘332’产业发展,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确保实现‘双战双胜双赢’,打造生态文明县域样板。”

产业兴县,推进“332”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汀县连续三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2019年成绩斐然:18项主要国民经济指标中排名全市前三的有9项,排名第四的有8项。当前,该县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扎实推进“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总投资10亿元的中石油催化剂项目等重点项目如火如荼推进!

“今年前五个月,新增145个项目列入省‘五个一批’项目库,总投资360.3亿元。27个省、市重点项目,3个重中之重项目按序时进度完成投资计划。”廖深洪如是说。

紧盯产业。精准服务企业复工复产、满产达产、增资扩产,促进稀土、纺织服装、文化旅游三个主导产业求突破,特色现代农业、医疗器械、电子商务三个重点产业促增长,新能源、健康养老两个新兴产业上台阶,推动经济总量、产业质态的全面提升。

紧盯项目。坚持和完善“一个项目(产业)一名领导挂钩、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责任部门、一套推进措施、一笔工作经费”的“六个一”工作机制,力争全年新增“五个一批”项目500个以上。

紧盯招商。坚持“一把手”招商、全员招商,深化“云招商”,力争全年新签约项目120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30个,5-10亿元项目6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

牢记嘱托,打造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升级版

长汀是全国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去年在全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中取得了第一的好成绩。“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嘱托,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长汀精神,在更高的起点上打造‘长汀经验’升级版,真正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谈到生态文明建设,廖深洪满怀信心。

深化精准治理深层治理。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文章,抓实做细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三大工程”“两大行动”“一个规划”和“一个提升”工作,确保2020年全县水土流失率较2018年底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9.8%以上。截至5月底,完成治理和提升水土流失面积17.67万亩。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用好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加快发展壮大崩岗经济、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电子商务等绿色富民产业,打造以林花、林药、林菌为主要品种的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基地,加快闽赣竹木制品精深加工循环产业园建设,让“绿水青山”更多更好地变成“金山银山”。

保护名城,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全域旅游发展

有着“红色小上海”之称的长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日前刚刚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的指示,持之以恒抓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廖深洪介绍说。

科学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复和开发。将红色、客家、绿色和历史文化等全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既保护好古城,又发展好旅游,增加群众收入。最近汀州古城又添新景——卧龙书院,书院与相邻的三元阁、宝珠楼相映成趣,成为汀州古城旅游观光的又一网红打卡地。随着“一江两岸”旅游景观修复工程八喜馆、大夫第、济川门等景点的陆续投入使用,名城品位持续提升,名城旅游效应逐步凸显。

加快规划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按照“两手抓、两条腿走路”的构想,在坚持规划先行的同时,扎实推进一批项目开工竣工,实现规划编制完善和项目建设齐头并进,今年计划完工项目5个,推进及深化项目8个。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试点先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加快2个省级乡村振兴特色乡(镇)、18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建设,串点连线,打造辐射濯田、古城、新桥、庵杰、河田、三洲、南山、宣成等乡(镇)的五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六稳”“六保”,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要以不忘初心的使命担当,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不断增进老区民生福祉!”廖深洪深感责任重大。

抓就业创业。开展“援企稳岗服务月”活动,建立常态化“一对一”服务机制,不断强化企业稳岗就业,持续开展在线招聘,扩大返乡留乡群众就业规模,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抓脱贫攻坚。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深化党建扶贫“双推进”和“扶贫注德”,打造更多优质扶贫车间,大力实施激励性产业扶贫项目。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聚焦已脱贫存在返贫风险的151户重点户,增加科级以上领导挂钩帮扶,每月一排查、每月一走访,落实帮扶措施,确保不返贫、不致贫。

抓农业生产。以打造河田农业产业强镇为抓手,全力以赴稳定粮食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力争全年完成“三品一标”产品认证5个以上,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个以上,特色现代农业产值突破60亿元大关。

抓开源节流。抢抓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对冲疫情影响的政策机遇,争取获得更大规模的政策和债券支持,并强化资金追踪问效,对“六稳”“六保”资金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确保基层安全、有效、有序运转,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