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议三票三公开 乡村治理更高效

——连城县试点党支部领导下的“参与式决策”纪实


□记者 江积仕 通讯员 黄水林 吴晓彤 刘锦

4月24日,走进连城县朋口镇张家营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千米文化长廊,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宣传画为美丽乡村锦上添花,成了村里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这条文化长廊项目是张家营村2019年实施的一项惠民项目,总投资30余万元,也是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一环。项目的成功得益于该村党支部通过“三议三票三公开”,在工作前充分了解百姓需求,并在实施全过程发动百姓进行“参与式”决策,有效减轻了工作阻力,使乡村治理更加高效。

“原来我们村想要做一件事可太难了,自从我们采取了‘三议三票三公开’,让百姓全程参与的这个方式,项目实施起来顺利多了。”村党支部书记张万涛有感而发。

决策不民主

好项目也推不动

过去,张家营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都是村“两委”定完后,就中规中矩的走设计、预算、招投标等流程,虽然程序正确,但到正式施工前,往往就困在征地等环节,许多项目因此被“搁置”。

2018年,张家营村决定为百姓修一条路,这本是造福于民的好事,但等设计、预算、招投标所有流程都完成后,项目却突然停滞不前。原因很简单,就因为有两户百姓“要价过高”,原本1个月就能做完的项目,硬是拖了3个月才完成。村干部投入大量精力做协调工作不说,还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工程造价仅花费30万元,但征地费用就达到28万元。

然而这条路还算“幸运”的,虽然磕磕绊绊,终归还是建了起来,更多的项目则因无法满足征地时百姓的“漫天要价”而“夭折”,项目前期投入的费用也全部浪费,让这个市级贫困村雪上加霜。更令人心痛的是淳朴民风也开始消失,百姓常因争夺被征土地权属和补偿而矛盾不断,有些原本和睦的邻里成为老死不相往来的“仇人”。据统计,仅2018年,该村因铁路征迁而产生的纠纷就达到100余件。

一语拨开迷雾

试行“参与式决策”

面对这一问题,张万涛困惑了很久,但事情还是要干的。于是,他向镇党委讨教如何破局。

“村里做事之前是否有考虑过老百姓是否愿意?你们是在决策前就征求百姓的意愿,还是做决定后才告知百姓?”镇党委书记陈聚水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让他感到如醍醐灌顶,拨开了困扰自己许久的迷雾。

原来自己错了,过去以为征地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村中铁路、国道征迁项目多,老百姓都从征迁中尝到了“甜头”,也尝坏了风气。现在看来,老百姓不愿意配合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决策方式出了问题,原来都是“书记主任碰碰头,两委班子点点头”,开大会最多只开到村民代表,只能让百姓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大家对村里决议的好处、意义没有深刻认识,也没有参与感,而且等所有前期工作都做完了,才告诉百姓要用到其土地等资源,部分村民也就产生了“反正村里会求着自己做”的想法,自然就“狮子大开口”。

在镇党委的指导下,张家营村按照县委组织部推行的党建促乡村振兴“145”工作法,(即一是发挥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实施参与式共商、阶梯式自治、差异化发展、开窗式管理四个机制,力求实现党建强、产业兴、乡风淳、社会稳、乡村美五个目标。)开始探索党支部领导下的“参与式决策”路子,变“两委班子一锤定音”为“干部群众合作协商”,让百姓把“村里事”变为“家里事”。

修建村中排洪渠,是张家营村党支部改变工作思路后的第一个决策。2019年上半年,村里争取到一个小型公益金项目的宝贵机会,但时间紧、任务重,从设计到竣工,所有环节必须在一个月内完成,按以往的情况,这点时间有时连项目征迁都完不成,而且需要花费一大笔征地费用。这次不同,村里根据平时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迅速挑出多个可供选择的民心项目,并按优先级进行排序,其中最为迫切的排洪渠修建工程成为首选。

在实施前,村党支部召集涉及用地的7户百姓到施工现场开会,介绍建设的内容、好处,但也讲明项目征地村里是不出一分钱的,只要1户不愿意无偿让出建设用地,就改为实施下一个项目,结果半天内就达成协议,7户农户均同意无偿支持,最终项目如期完成竣工验收,缓解了过去村中排洪渠又窄又小,一到雨季就大水漫灌的状况。

三议三票三公开

高效治理助振兴

首战告捷让张家营村“两委”干部都为之一振,在镇党委的指导下,他们进一步将经验进行总结,在“四议两公开”基础上,提炼出“三议三票三公开”议事决策机制。即:遇到重大事项需要决策时,首先召开村“两委”会议研究,与会人员投票表决,100%通过才能进入下一阶段;两委会通过后,召开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会议表决,超过80%与会人员投支持票方可进入实施阶段;最后,在实施前还需要召集涉及户代表开会表决,讲明利害并开出征地的条件,只要1户不答应就不实施。同时,还要对每次议定的事项、票决的结果、实施的全过程等三个环节内容进行公开,让普通老百姓都能了解村里想做什么?没做成的事具体是卡在了哪个环节?做成了的事有什么良好的效果?通过公开,不仅保障了百姓的知情权,倒逼项目实施者在全过程都尽心尽责,而且还让百姓看到“好处”,许多群众自发成为村中的宣传员和劝导员。

2019年上半年,村里就在多次召集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的基础上,结合理事会的建议,制定了符合村情、符合老百姓需求的村总体规划,建立起了囊括300余个子项目的项目建设储备库,作为百姓自己制定的规划,项目实施起来自然是顺利得多。

根据规划,村中计划修建三个生态塘,其中选址于张氏宗祠旁的生态塘,因4户百姓不愿出让土地,村党支部马上决定项目暂缓,转而在能做通工作的村民小组先行实施。项目建成后,不仅原来臭气熏天的烂泥塘变成了美丽的莲花池,农户房前屋后的水沟也变得干净起来,空气也更加清新。村党支部趁热打铁,马上对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公开并广泛宣传,原先没做项目的村民小组开始后悔,不愿意配合的4户人家也在其他组民的“指责”下开始后悔,转而主动向村里申请配合参与。

“书记,听说村里修路要用到我家的地,地你们尽管用,房子你们尽管拆,我不要一分钱的!”前不久,随孩子住厦门的大妈打来电话,令张万涛备受感动和欣喜。依托“三议三票三公开”机制,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极大调动,主人翁意识增强,从“漫天要价”转变为“无偿让地”,从“百般阻挠”变为“主动参与”。

2019年8月-12月,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张家营村就实施了文化长廊、垂钓园、红军桥等13个项目,总投资300万元,村民自发让出土地20余亩,单单征迁费用,就省下将近100万元。除了资金上的节约,更令人欣喜的是极大地提高了决策落地效率,改善了乡风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