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仙草大王”到“灵芝大王”
□刘友和
被誉为“仙草大王”的邱福平是武平县下坝乡露冕村村民。他闲不住,常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查,脑海里不时有奇思妙想。
1984年,初中毕业的邱福平到福建省农科院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学成后,他在老家建了一个实验室,不断添置设备,开始从事香菇、木耳的制种、种植,并对仙草及一些野生药材进行研究、种植。1986年,他在露冕村建了菌厂。2009年,他成立武平盛达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食用菌、中药材、仙草的种植、收购、粗加工和销售等业务。
邱福平真诚待人,乐于助人,宁肯自己吃亏也要竭力保障合作伙伴的利益。正当村民们靠仙草赚得盆满钵满时,只有他头脑清醒,认为仙草种植极可能走下坡路。于是,从2013年开始,他就不断给村民灌输要兼种植灵芝的理念,建议一手抓仙草,一手抓灵芝,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在下坝推广灵芝种植之初,他在露冕建了厂房,购买了锯台、锅炉、灭菌器材等一套设备,无偿对外开放。同时,他免费提供技术、菌种,在大棚里亲手教村民种植。灵芝种植的高回报使原有的种植户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不少农户成了新的种植户。两三年后,十多个种植户自建了厂房,添置了新设备。近几年,武平周边地区也涌现出300多个灵芝种植户。
邱福平对灵芝技术精益求精,对种植流程严格把关。他在中山镇的厂房,有一间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仓库、一间约30平方米的无菌接种室和一间约200平方米的恒温室,配置了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臭氧机、空气净化器等一系列先进的食用菌生产设备。他从林场收购杂木枝桠材,锯成约30厘米长的短筒,从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培养、散堆、养菌,到控温等环节,都亲力亲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灵芝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一方面,野生灵芝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飙升,每斤甚至超过600元。另一方面,大棚木屑袋料栽培的灵芝质量不稳定,价格低,不宜久存,有时还有滞销现象。这种情况下,他尝试着用小段木接种,精心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植到山上,在林下进行仿野生灵芝种植,并获得成功。这种灵芝充分吸收了土壤、空气和雾水的精华,喜阴,对光照要求不高,不用搭棚,不用喷水,不占用耕地,不用农药,没有农药残存问题。一次种植,连续四年有收成,每年可采摘两次。
2019年,邱福平生产灵芝菌包30多万包销售,自己种植了有机灵芝约60亩,林下仿野生灵芝300多亩,一年能采收鲜灵芝10多万斤。为了突破灵芝不便食用的瓶颈,邱福平决定制作灵芝茶。此前,有人将灵芝研磨成粉末,再用小过滤袋包装泡着喝,但这种茶品种单一。于是,他决定另辟蹊径。他多次拜访制茶大师,参照茶叶制作方法,用自己发明的灵芝切片机切片。与手工切片相比,切片机不仅能把鲜灵芝切得薄如蝉翼,翻炒出来的米粒状颗粒,比较均匀,耐看,而且效率高,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如今,灵芝茶可像茶叶一样直接用开水泡,也可加水在炉上煮,一种灵芝特有的清香便会持续散发出来,而且口感很好。赤灵芝偏苦,紫灵芝有点甜,紫灵芝加一点赤灵芝搭配中和一下,三种口感,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罐装及小包装的灵芝茶,再装入精美的礼盒,更显高端大气上档次。灵芝、灵芝孢子粉及灵芝片、灵芝茶、灵芝酒等系列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就受到欢迎。
近几年,在武平县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下,灵芝产业在全县发展迅速。全县大多数乡镇的农户,其中有500多个贫困户,都在林下种植了灵芝。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县灵芝种植户可创收5000多万元。继仙草之后,灵芝种植,现已成为武平及周边多个地区脱贫致富的又一个新兴项目。
邱福平团队选育的灵芝“武芝2号”,2012年4月获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授予的“福建省农作物品种认定证书”,“仙草资源收集利用与规范化栽培”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时,邱福平被福建省委组织部等4个单位联合授予“福建省优秀实用人才”荣誉称号。2015年2月邱福平团队的“紫芝新品种武芝2号选育及栽培新技术示范”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仙草大王”邱福平,因催生了灵芝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灵芝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