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龙岩垃圾分类还面临这些问题待解决
业内人士建议加强末端执法
□本报记者 刘玉荣 施薇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一头牵着民生,一头连着文明,更关系到每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自2018年7月,龙岩中心城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以来,“垃圾分类”已几乎家喻户晓。据相关部门介绍,新罗区的23个试点小区中,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已达100%,但纯知晓与参与投放、准确投放之间,却仍隔了不少差距。
目前,我们垃圾分类工作还有哪些难题?又可以从国外的垃圾分类中吸取那些经验?日前,记者进行了采访。
2018年开始,新罗区陆续有23个小区和54个单位进行了垃圾分类试点。其中,试点小区都采用了购买第三方督导服务的方式推行垃圾分类,根据要求300户配备1个督导员。
福建省龙环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了其中18个小区的督导服务。该公司主管林福达告诉记者,为了做好督导服务,他们配备了40多个督导员和20个管理员,却仍觉得管不过来。“1个人要管理好几个投放点,最多的1个人管了7个投放点,分身乏术。”
除了做督导,他们还要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等。为了做好宣传,林福达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我们先去厦门学习,印发了宣传册,多次上门入户,并更新公示栏,下载剪辑相关视频利用智能活动设备,提升垃圾分类的整体氛围。”林福达介绍说,试点小区的知晓率都达到100%。以中骏蓝湾香郡小区为例,他们做过4遍入户宣传。1月11日以来,还在各试点小区做过100多场地推活动。
“但我们估算,参与投放率只有70%左右,准确率则只有50%左右。”林福达说,前端宣传已经很大了,居民主动投放效果一般。督导员对于小区居民并没有约束性,居民不听劝导,且和督导员发生冲突的事情时有发生。
龙岩市垃圾分类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认为,要做好垃圾分类,仅靠宣传和督导是不够的。他建议,应把桶边督导和末端执法相结合,根据《福建省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制订适合龙岩本地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在提高宣传普及力度的同时,开始探索垃圾分类规范执法,通过办理一些不听从督导不参与垃圾分类的典型案件,来促进提高居民投放参与率和准确率。
记者了解到,春节前,龙西小区、中骏蓝湾香郡小区等3个第一批试点小区的一年督导服务到期。随着第三方服务公司的撤离,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龙西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一下就乱了。
林福达感慨道,一年多来,他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小区内还有很多小细节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小区内的垃圾分类桶需要盖盖子,但脚踩式的盖子容易坏掉,手提式的盖子居民则不愿意打开,于是出现了“居民扎堆往没盖子的桶内扔垃圾,如果满出来了,宁愿放桶旁边,也不愿意打开旁边的垃圾桶盖”的现象。
记者问是不是可以在垃圾桶旁边装水龙头,方便居民洗手而解决问题呢?“很难!”林福达说,投放点配水龙头,涉及设施投入和水费由谁分担问题。他举例说,为了保证分类垃圾桶的清洁,他曾要求小区督导员一天洗两次分类垃圾桶,而原来物业的垃圾桶半个月才洗一次。在某小区试行这一举措后不久,小区物业就找他收水费了。“因为督导工作难做,我们的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成本也一直在上升,实在承担不起这些额外费用。”林福达说。
根据《龙岩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方案》,到2020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今年上半年,中心城区还有140多个小区招标垃圾分类督导服务。今年是否能达预期?我们拭目以待。
(本专题至此结束,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