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诗讴歌战“疫”


□钟建红

谁也没有想到,2020年的春节会是在防抗新冠肺炎的战斗中度过的。中国与世界开始了针对新冠肺炎的战斗,政府和专家呼吁人们春节期间不要旅行,不要串门、少外出,防范病毒的传播。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除夕之日,他们在号角声中被召唤,许多白衣战士来不及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有的在机场候机厅被召回,奔赴武汉;还有的被当地医院召回,参加当地的防疫战斗。

电视、微信、微博充满了感人的画面与文字。这场战斗,文学家是不能缺席的。然而这又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战斗中,文学家无法前往现场体验,无法与可亲可爱的白衣战士近距离接触。

每一次灾难降临,诗人从来反映最迅速,诗歌成为他们手中最好的武器,可以歌颂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众志成城,可以歌颂白衣战士英勇出征,可以歌颂所有参加这场战役的人们。诗作者通过阅读新闻媒体的客观报道,获得感知,抒情言志。在这个过程中,媒体中的物象特征,可以刺激读者的情感,激发诗人们的创作激情,将媒体中的人与事转换为诗歌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与话语。

龙岩作家刘少雄很快就撰写了歌词《相信》(《闽西日报》1月25日),“无论还有多少艰险,让我们一起挺起双肩。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让我们扛起一片新天。”表达出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突如其来的灾难,夺最后胜利的决心和信心。歌词很快谱曲,27日发表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在读者和听众中反响热烈。

《闽西日报》副刊“山茶花”2月1日起开辟了“‘战疫’之歌”专栏,刊发8首诗歌,表现中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的主旋律。2月4日,山茶花再度发表6首诗歌:“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时光/你把热情定格在/与病魔搏斗的战场上//为了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你把精力奉献在/与死神拔河的赛场上”(莫养圣《白衣战士》,2月1日),作者在这里讴歌的是一个群体,定格在“紧急”,这是一个动态的想象与概括。放弃团聚,与死神战斗如拔河,医生这个特殊的战斗群体在读者面前高大起来。“在武汉,一名叫单霞的护士/剪去一头秀发/为的是能迅速穿戴防护服/她内心的柔软/像春风一样让大地感到温暖”( 邱云安《 唤醒春天的人 (外二首)》2月1日)这首诗抒写的是个体形象,作者用诗的语言,给读者遐想。诗歌不能像散文、小说所要求的对意象描绘细致,太具体了反而产生一种审美的破坏性。一个90后的护士,参加这场战斗,给读者以美好的遐想,人们应该会想到电影《上甘岭》坑道中的那位女护士,这就预言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后胜利。

“一声咳嗽/让世界变得如此脆弱”写出了新冠肺炎的凶险,“勇士们用生命为捻/点亮一盏盏希望之灯”,赞美了我们白衣战士为抢救患者的生命,敢于向死神挑战(游阶章《与你同在》2月4日)。“逆行的,是英雄无畏的势态/星光录下了你匆匆的身影”(朱庭林《如山的脊梁》2月1日)。逆行者,原来更多的是指消防员,这次媒体把这个词用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的医务人员上,作者在诗中直白写了医务人员的出征壮行。 “有逆行者不顾雪霜的侵袭/怀抱满是温暖的力量”(刘丽芬《愿安》2月4日),作者用“雪霜”的意象,表现新冠肺炎对人类强大的威胁,但是,我们的白衣战士是无畏的,他们勇敢地去把它扑灭。

蔡景典《春天里的野百合》(2月4日),是这两组诗中比较独特的一首。“野百合”的意象指向乡村,“用一款平凡的花语/祈愿平安,倾诉幸福/悄然为这个春天添色”。读者从这里就可以理解出,作者在这里歌颂的是默默无闻为防抗新冠肺炎奋战在乡村的基层干部们。

梁德荣的《疫情存档 (组诗)》、吕庆昌的《春天的希望》、丘仰文的《致敬,白衣天使》、余亿明的《别样风景》,陈远河的《脚步》、华珑玲的《窗内 窗外》、也都是从歌颂抒写白衣战士的诗篇,诗中充满必胜的信心。

2月4日还刊发了摄影配诗《等你相逢在明媚的春天》,画面是一女子在梨花下翩翩起舞,由李国潮摄影、刘少雄配诗,梨花的意象指向白衣战士,蕴含了寒冬里的新冠肺炎必将被消灭,人们将迎来一个美丽洁白的春天,“待到雨过天晴时,烟消云也散/风和日也暖,花开更烂漫/我等你相逢在明媚的春天”。是的,我们期待着病患者早日康复,我们期待着白衣战士的凯旋归来。

在每一次灾难面前,诗歌已成为全民的“心灵火把”。诗歌的审美特征就是作者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的特殊性与生活特征的概括性统一起来,去表现生活,表现它的永恒真实。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闽西的作家没有缺席,他们用真情去讴歌战斗中的白衣战士,记录下为抗击新冠肺炎而默默奋斗的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