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省政府出台《健康福建行动实施方案》——
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及以上

核心提示
近日,为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推动健康福建行动顺利实施,省政府出台了《健康福建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称《方案》),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16项行动方案,以及到2022年和2030年实现的目标。我们来看看《方案》有何亮点。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还是指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方案》提出了总体目标:
到2022年——
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环境等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
到2030年——
健康优先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健康环境更加优化,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健康公平基本实现,实现《“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有关目标。
为实现人人拥有健康,《方案》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开展16项行动:
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限酒等一个都不能少
《方案》提出,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建立并完善省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组建省、市、县(区)医学专家科普讲师团队伍。鼓励各级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到2022年和2030年,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合理膳食行动。聚焦食堂、餐厅等场所,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1%和0.8%。
全民健身行动。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1.5%和9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1%及以上和43%及以上。
控烟限酒行动。推进地方公共场所控烟制度建设,强化执法监督。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产品和酒精制品。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建立和完善戒烟服务体系,推广简短戒烟干预服务和烟草依赖疾病诊治。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心理健康促进行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
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相关综合防治工作,继续推进“厕所革命”。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推进健康社区、健康单位(企业)、健康学校等健康细胞工程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道路交通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
维护全周期生命健康
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
《方案》要求,开展妇幼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妇幼保健机构服务能力。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促进生殖健康,推进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及以下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6/10万及以下和低于全国平均值。
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持续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正确洗手和文明咳嗽普及率达100%。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健康知识进行考试考查,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到2022年和2030年,福建省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省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职业健康保护行动。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倡导健康工作方式,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建立健全职业健康体检、诊断、鉴定工作服务体系,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强化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整治,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到2022年和2030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
老年健康促进行动。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到2022年和2030年,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防控重大疾病
积极开展心脑血管、癌症、糖尿病等疾病防治
《方案》明确,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逐步培养一支稳定的高水平应急救护培训师资队伍。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47.8/10万及以下和135.1/10万及以下,取得群众性应急救护培训证书的居民比例分别达到1%及以上和3%及以上。
癌症防治行动。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提升基层癌症诊疗能力。完善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抗癌药物纳入医保目录。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6/10万及以下和5.43/10万及以下。
糖尿病防治行动。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
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讲究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强化寄生虫病、饮水型氟中毒等地方病防治,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到2020年,100%县(市、区)达到消除碘缺乏病标准,100%病区县(市、区)达到控制饮水型氟中毒标准,并持续保持至2030年。到2022年和203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构建新型健康服务模式
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
《方案》指出,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通过运用互联网医院、人工智能、5G商用、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等,推进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推动“互联网+公共卫生”融合发展,建立“互联网+全民健康”综合监管,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到2022年,“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在全国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到2030年,“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市、县建设形成一体化有序模式,树立“健康中国”建设的福建品牌。
此外,《方案》强调,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支撑体系,加强监测考核,强化宣传引导。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作,研究疾病的综合防治策略;细化健康福建行动有关目标、任务和要求,逐项抓好任务落实。加强财政支持,强化资金统筹,优化资源配置。细化考核办法,并落实到具体地方和单位。采取多种形式,强化舆论引导,营造人人关注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记者 曾志明 罗玉文)
本版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