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同睦坑


图为同睦村千年桂花树。

□钟娴 文/图

去了一个古村落,她叫同睦坑,属长汀县濯田镇。

来到这,倍感亲切。这里是客家钟姓祖地,唐朝汀州刺史钟翱之故乡。

那年,钟翱为避战祸,辞官携带家小沿汀江而下,来到同睦坑。发现这里山清水秀,风光迤逦,便隐居于此。

时光转眼过了千年。

村口的桂花树是村庄最好的见证。这棵桂花树是钟翱亲手移栽于此,已有千岁。当地人告诉我,这是一棵神树。那年,太平军攻入同睦,放火烧屋。古桂树也未能幸免。庆幸的是,古桂树虽遭劫难,却依旧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开花时,花香满村,飘逸四方。

徜徉于古官道,迎面而来的是一座庙。庙里供奉着陈、云、傅三位将军。三位将军出征琉球时,大战沙场,为国捐躯。遥想当年,钟翱祖父钟全慕在位期间,三位部将忠心耿耿追随全慕,助其保境安民。噩耗传来,全慕痛心疾首,特为忠勇献身的三位将军设神位,供钟家人世代奉祀。钟翱隐居同睦坑后,继承祖父遗愿,为三将军建立此庙。庙虽小,香火却旺。

去探了墨砚祠堂。祠堂得名缘于前门坪附近有两口荷塘,状如墨砚台。后有甘泉流出为磨墨用水。这里是钟氏学堂之所,被誉为明代“钟氏三杰”的文俊、文杰、文会就是在这里开启求学之路的。明清两代,当地中举人拔贡进士的钟氏学子有十余人。可谓地灵人杰。

兴许是钟姓客家先祖的感召,信步来到理政公祠。全堂分上下两栋。遗憾的是上一栋在清同治年间毁于战火,如今看到的是后人重修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祠堂内立有九根大红木柱,象征钟氏一族分布九州之意。望着修葺一新的上厅大堂上悬挂的理政公祠匾额,我只能在脑海中想象,当年公祠的气派。

出了祠堂,见到一方塘与一口井分立于理政公祠两侧。位于公祠右巷口的为旗塘。这方塘平日有龙山双巴井水注入,水浪如风吹旗帜,因此被命名旗塘。位于公祠左巷口的为鼓井。当地人用索吊桶打水时,能听见击鼓一般的声响,因此有鼓井之名。一塘一井在公祠外形成旗鼓相当之势。向人们展示昔日的辉煌与荣耀……

目光游走于古民居。这里的民居,依山就势而建。清一色的采用石头、杉木、泥土混制而成。屋顶全是灰色瓦面。平实无华,典型的客家风格。由大门、天井、厅堂等构成。彼时,古民居早已人去楼空。但门上精雕细琢的虫鱼花卉,没有因墙体的斑驳而失去神韵。她所散发出的古色古香,不断吸引我驻足停留。

有人家自然少不了小桥流水。说是桥,充其量也就是小溪上搭建的石板。石板就是桥面。桥虽简陋,名堂却多。定情桥、忘情桥、孝子桥……每一处石板桥,都有一个故事。走过小桥,见三五只鸭在桥下梳理羽毛。清澈的溪水,是天然的镜子。

带着仰慕之心来到钟翱古墓园。墓园地处山坑,占地千余平方米。墓膛墓碑由花岗岩雕成,墓膛两边刻的“忠、孝、节、义”,浓缩了墓园主人的一生。墓堂前方两旁有一对石狮,一对盘龙石桅杆,威严肃穆。我双手合十,鞠躬作揖,以一颗恭敬之心祈祷先祖福泽脚下的这片土地。

来到一个叫羊子栋的山坡。这里过去是钟翱放羊的地方。一日,来了一位云游四海的风水先生,路过此地,说这里是龙脉,能逢凶化吉。人们都以为奇。如今,山坡上长满苍健的古树。树连着树,绿连着绿。彼时节气已是大雪,树上的叶子被呼啸而来的寒风刮落一地。最好看的是枫叶。五彩斑斓,云霞般美丽。最傲娇的是马尾松,任凭山风凛冽,马尾松始终纹丝不动,在高处凝望古村。

见到一块石碑。年岁久远了,字迹有些难辨。据说这是块下马碑。村中立了四块这样的碑。当年钟翱在位期间,治政有方,德高望尊。当钟翱隐居同睦坑的消息传到朝廷后,朝廷对过路人发出经过同睦村一律下马步行的指令,以示对钟翱的尊重。

临别时,内心突然涌起莫名感慨。这个初相见的村庄,感觉相识很久,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