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漫步同睦

□李 凌
同睦这样的古村,是用来慢慢行走的。
一条小道一条小道地走去,一块石板一块石板地踏来,步子尽量地轻慢,悠闲,和从容。道旁高低错落的老屋、飞檐翘角的祠堂,在眼前挨个地摇过,老片子中的慢镜头似的。偶尔碰到三两只牛,在村道上慢悠悠地踱步,后面跟着一位牧牛的老人。牛看看我们,眸子里有山一样的安然。我们的脚步放得更慢了。村子在冬日的空气中,安静着。
千年之前,这里也是这般安静么?在泛黄的史书里,我们凭借记忆,遥望当年的同睦。那时,它还叫“丁坑窝”。汀州刺史钟翱为避战乱,毅然辞官,率领全家大小沿汀江而下,发现这里山清水秀,环境静幽,决定在此隐居。钟翱领家人建房筑舍,垦荒造田,并将地名改为“同睦坑”,希望后代子孙同谋发展,和睦相处。千年后的今天,有些屋子老去,有些新房立起,有些人留下,有些人离开。仿佛,我们一步就穿过了历史,静坐在某页旧书中。
村子很小,从村头走到村尾,不过数里路。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却有十八座桥,三十六口池塘。村子坐落在山谷中,一条小溪从山上流下来,绕着房舍在村中盘旋环绕,深吟浅唱。村民往来常要跨越小溪,于是小溪上就架起了桥。说桥,其实就是一块大石板。沿着村道而行,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口池塘,小小巧巧,如嵌在村中的珍珠。水里映着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树,天和地在这里似乎融在一起了。
漫步古村,会想起许多的事来,远的,近的,书上的,传说里的。村里的老人说,村里的十八块石板,块块有来历,三十六口池塘,塘塘有典故。引人驻足的,是村子中央的三将公王庙。据《长汀县志·循吏传》记载,钟全慕任汀州刺史期间,率领军民披荆斩棘,开荒造田,兴修水利,时有陈、云、傅三位部将对他忠心耿耿,大力协助他保境安民,共创大业。后来,三位部将奉闽王之命,出征琉球,大战沙场而壮烈牺牲。钟全慕闻讯痛心疾首,为纪念三位将军,特给他们塑神像,设神位,供家人世代奉祀。钟翱隐居同睦村时,继承祖父的遗愿,在村中建起三将公王庙,并立下规定,每年农历四月初十至十二为三将公王的纪念日,全村人在此庆典、祭拜。此俗一直沿袭至今,世世代代庙里香火不断。今天,我们贴近斑驳的庙墙,犹能听到历史的脉搏和心跳。
在同睦这样的古村,即使是说话,也是轻软温情的。群山逶迤,接连天色的翠绿,给村子温暖的怀抱。散落的座座祠堂,在丛生的青草中,依然显眼。它们像一本本厚厚的书,记载着村庄的过去和现在,还有未来。村后的苍松与红枫,将一簇簇的苍绿、一团团的火红,投入溪流与池塘,古老的村子平添了几分颜色。
风什么也不说,只是轻轻地吹过,悠悠地吹过,就是风景了。
从前,有一条古驿道把同睦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驿道虽崎岖不平,但上能通长汀县城,下能往濯田,再往武平、上杭……今天,村道拓宽了,村庄老旧了,来往的人日渐少了。一切都在慢慢地变。不变的是如歌的乡愁,一代一代地唱响,一代一代地传承。
(本版插图:王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