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飞的 地上长的 地面走的,都有新发现

长汀:生物“高颜值”彰显生态“高素质”


汀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栖息的白鹭 。 朱裕森 摄

□ 通讯员 陈天长

年终岁首,长汀县林业部门盘点生态账本:过去的2019年,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空中飞的、地上长的、地面走的,都发现了新物种,并成为福建省唯一拍摄到“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又名海南虎斑)和水鹿活动的区域。元月15日,汀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营林高级工程师林沁文对笔者说。

据了解,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据1985年的遥感数据,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46.2万亩,生态资源十分脆弱。“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树木很少看到!偶然也杂生着几株马尾松或木荷,正像红滑的癞秃头上长着几根黑发,萎绝而凌乱。……在那儿,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被毁灭了的山灵……”这段文字是1941年福建省研究院河田土壤保肥试验区研究人员对长汀水土流失现象的描述。

78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到2019年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9.94万亩,水土流失率从1985年的31.5%下降至2018年的7.8%,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特别是福建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12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新建以来,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保护区为汀江源的源头,保养地表水一类水质,空气质量指数常年为优。据检测数据显示,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3.1%,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9.8%,保护区负氧离子浓度均超过每立方厘米1万个以上,成为2019年福建省唯一一家入选“中国森林氧吧”榜单的单位。

林沁文说,汀江源保护区生态环境的改变,有效地保护了生物资源,生物“高颜值”展现出生态“高素质”。目前,自然分布脊椎动物39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2种,维管束植物资源1361种,其中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物种63种,新发现维管束植物物种保连横蒴苣苔、三脉蜂斗草2个新种和心叶毛蕊茶、冬青叶桂樱、毛背桂樱、舌蕨、丝带蕨等5个新分布种。

空中飞的品种和种群数量增加,还发现“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有记录的野生鸟类由2012年科考时200多种增长至目前300多种。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河田水土流失治理区发现几只白鹭,在《闽西日报》刊出引发重大反响,被评为好新闻。如今,白颈长尾雉 、白鹇黄腹角雉、鸳鸯等种群数量都增加很大。更令人叹止的是,2019年4月20日上午,闽西日报社退休记者朱裕森和县林业局干部丘嘉瑞、刘辉在长汀县大同镇师福村一处水域的松树林中发现了被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列入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属全球30种最濒危的鸟类之一的海南,持续观测了37天,完整地记录了海南繁殖过程,被厦门大学知名鸟类专家称为省内首次。

地面走的也有新发现,在保护区庵杰片区新发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野生猕猴。特别是在继2009年5月首次拍摄到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水鹿个体活动影像后,2019年1月30日和10月12日,两次通过红外相机拍摄到水鹿活动照片,1月30日拍到母鹿带着小鹿母子活动照片,10月12日拍到公鹿活动照片。汀江源保护区也成为福建省唯一拍摄到水鹿活体活动的区域。林沁文说:“水鹿是福建省现存最大的野生哺乳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