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辈子的“木偶人”


曹师傅在卖力地锯木头,用于木偶制作。

□ 通讯员 郭华昌 图/文

上杭县是客家提线木偶的发祥地,素有“木偶之乡”美誉。全盛时期,仅上杭白砂一地,木偶戏班就曾达100多个。木偶戏是集文学、音乐、美术、雕刻、演艺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曾是闽西乡村最主要的文化生活之一,是劳动人民获得历史知识和传承传统伦理的主要渠道。木偶艺术经过历代木偶艺人的创新发展,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远播闽、粤、赣、湘及台湾等地,成为客家人记忆中的乡愁。上杭木偶戏已于2005年成功申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客家木偶戏,俗称“傀儡戏”,属提线木偶。相传明朝初年,我县白砂村民赖发奎、李法佐、李法佑和温发明四人前往浙江杭州铁板桥学习高腔木偶戏,带回一套十八个傀儡(木偶头像),称“十八罗汉”。有木偶戏开台词为证:“香烟缈缈透云霄,拜请杭州铁板桥;铁板桥头请师傅,腾云驾雾降云霄……”这是目前闽西关于客家木偶戏起源的主流说法,算起来木偶戏在闽西大概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笔者近日对木偶制作、表演传承人曹尔焱师傅进行了采访。曹师傅1943年出生于上杭县樟坑里的一个木偶世家。作为上杭县艺术中心的木偶艺术指导,现年77岁的曹尔焱是客家木偶雕刻技艺第三代传人,从22岁开始从事木偶雕刻,刻刀在他手上龙飞凤舞,雕刻的木偶形象逼真,表情生动,至今很多戏班保存使用其作品。2000年退休后,曹师傅专门在家挪了一间房作为木偶雕刻工作室,继续他的“木偶”情缘,名副其实的做了一辈子的“木偶人”。

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演戏用的木偶高约40厘米,头、手、足用木料雕成,彩色脸谱,穿衣戴冠,每具木偶四肢躯干系十多根细线,线的另一端搭在线板上,艺人左手执板提木偶,右手拨线,根据剧情需要操控木偶。曹师傅不仅会做木偶,也精通提线木偶表演技艺。一人能担任多种行当角色。1986年,泉州举办了首届国际木偶节,曹尔焱设计制造的“喷火”木偶技惊四座,成为木偶节上的一大亮点。虽然曹师傅现在年纪大了,但是表演起木偶戏来身形依旧灵活矫健。

木偶技艺学习不是一朝一夕能成,曹师傅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和传承这门传统文化,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木偶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年轻人来传承木偶技艺,让更多的普通人了解和喜欢这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