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他把毕生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
——追记共产党员、闽西日报社原校检组组长杜开雄
□记者 刘玉荣 方玉材
他不忘初心,扎根夜班岗位29年,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任劳任怨;
他牢记使命,字酌句斟,像工匠一样精益求精,敢于担当,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
他富有大爱,在弥留之际再三叮嘱家属:“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出去,这是我能为社会做的最后贡献。”
2019年9月28日,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闽西日报社原校检组组长杜开雄因病逝世,年仅65岁。当晚,家属遵照遗嘱将其遗体捐献给厦门大学医学院,眼角膜捐给厦门眼科中心。10月30日,龙岩市红十字会传来消息,他的眼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了光明。
昨日,中共闽西日报社党委作出决定,号召报社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向杜开雄同志学习。杜开雄的妻子叶爱榕获悉后感慨地说:“这是报社对老杜工作的认可,是老杜把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新闻事业的回报。”
学无止境精益求精的工匠
1954年出生的杜开雄,1986年12月调入闽西日报社工作直至退休。1992年,他从画版岗位转做校对,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获得“全国优秀新闻校对员”的荣誉。
“印象里,他就是‘活字典’。”画版组组长李宏云和老杜一起上了20多年夜班,对他充满了钦佩,“他的火眼金睛,就像扫描仪,报纸大样浏览一遍,就能扫出大部分的差错。”
范美云是杜开雄最早的“徒弟”之一。她说,老杜眼力好,总能察觉别人放过的疏漏。有段时间,不少记者把“七月流火”用来形容七月非常炎热的天气,几个年轻校对员拿用法对错“打赌”,老杜生气地说:“不懂就不会翻字典吗?打什么赌,经验是靠多学习积累的!”
校检学问博大精深,老杜的眼力来自多年的积累与经验,和过人的细致与认真。叶爱榕回忆,为了干好校检,他翻烂了好几本《现代汉语词典》;读书看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随手记下,忙完手头的活后就查字典,有时已睡下,但突然想起还有几个不认识的字,他又立即爬起来:“不查不舒服。”2014年,老杜病情恶化,坐都坐不起来了,《咬文嚼字》仍不离手。
“校检是报纸印刷前的关键把关口,如果差错没有被校检发现而见报了,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老杜虽是报社公认的校检水平高,他却总说“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校检时,总是一字一句地读,大样上都留下了他密密麻麻的点读笔迹。同事谢镇南最欣赏老杜这一点:“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无论旁边的人在做什么,他都能自动摒弃干扰,全神贯注。”“没发现差错,他就会很懊恼,反思自己,变得更认真。”和老杜夜班共事13年的报社编委委员江积仕印象深刻。2004年,一位闽西籍老同志逝世,派去北京采访的记者把一个重要日期写错,报纸开印后才发现,导致部分报纸重印。他闷闷不乐好几天,过了许久谈起来仍叹气:“恨自己,现在也不能原谅。如果扣钱就能挽回,那我宁愿扣一个月工资!”
坚持原则一心纠错的“啄木鸟”
“他眼里容不下半点沙子,一‘字’不苟。”老杜铁面无私的工作态度在同事间出了名:凡是老杜认为是对的,他决不让步。
根据报社规定,校检人员查出差错后,责任编辑要扣工分,有的编辑工分被扣得多了,悄悄跟他“求饶”:有些意思差不多的就别改了吧!但老杜拒绝道:“报纸白纸黑字的,怎么可以‘差不多’!”时任夜班组长、现任副总编林琳有时为了照顾编辑们的情绪,也找到老杜:“有些模棱两可的能不能通融下……”“不行,文字是没有通融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论是谁,他都不给面子。
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