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集结号:红三十四师精神永存


图为采访团在瞻仰广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福建籍烈士纪念碑。

□ 记者 傅长盛 刘耿剑 文/图

湘江边上的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红军、送别、长征、渡江、永生”五组浮雕,生动地再现了突破湘江战役中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惨情景。

不远处是湘江红军烈士英名录。密密麻麻的大理石长廊上,刻着20321名红军烈士芳名。其中福建籍烈士仅1040位,而龙岩籍仅606人。当年两万多闽西儿女参加长征,到达陕北仅剩2000多人。包括红三十四师的两万闽西子弟,在万里征途上倒下,大部分成了无名英雄。

但是湘江之畔,依然响着85年前的雄壮的集结号。

在韩伟将军的儿子韩京京看来,红三十四师的番号永在,烈士们的英魂永在。

韩伟是红三十四师100团团长,100团为掩护主力突围,在广西大山中弹尽粮绝,最后部队打散,韩伟重伤被敌俘虏。抗战爆发后国共合作,韩伟作为被俘红军普通士兵被遣送到延安,重新回到革命队伍。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中将军衔。韩伟将军1992年逝世后,根据他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安放到闽西革命烈士陵园。

20多年来,自称是“红三十四师儿子”的韩京京始在寻找三十四师的英魂,铭记历史。他到闽西、广西、湖南等地,重走长征路线,在沿途寻找红三十四师遗落的记忆。用多年时间查访闽西每一处村落,查找出1000多名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名字。

韩京京认为,红三十四师在血与火中锻造的精神特质,是忠诚、牺牲与奉献。

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不少失散、受伤被俘的红三十四师官兵,当年无时不刻在寻找组织、寻找战友、继续革命。

新罗区西陂籍的101团参谋张仰,从湘江边死里逃生,回到龙岩娶妻生子,但是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张仰又联系上党组织,毅然告别妻儿,奔赴抗日战场,任新四军第二支队三团参谋长,直至皖南事变后被俘,坚贞不屈,在上饶集中营献出宝贵的生命。

新罗区东肖镇洋潭村陈泉木,女儿才出生不久,就参加红军,跟随红三十四师长征,1934年11月在湘江战役中牺牲。陈泉木妻子陈菊花,在女儿两岁时将孩子托付给婆婆,自己也投身革命,曾任红军福建军区四都医院护士,在丈夫长征失踪后坚持游击战争,1937年在江西瑞金反“清剿”战斗中牺牲。

100团二营营长侯德奎,负伤后被俘,在衡阳、昆明监狱受尽酷刑,坚贞不屈。“七七”事变后,在党中央的营救下,侯世奎从昆明北上辗转数千里赴延安,回到革命队伍,进入抗大学习,此后被派赴山东敌后抗战。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开国少将。

没有再跟上红军队伍的,则留在当地继续保持红色本色,为人民服务。

遗留在道县四马桥镇早禾田村失散红军林中辉,思念战友、思念家乡,中年得子取名林福建,林福建老年得子取名林古田、林闽西;同样四马桥镇的失散红军李洪庭,当上区干部,入了党,一生不谋私利,为百姓办实事,并将两个儿子送到部队。

道县空树岩村失散红军兰老二,伤治好后就留在当地生活。有一年,村里突发洪水。已经过了河的兰老二,看见同行的一位村民在大水中遇到危险,又返回去帮忙,结果被洪水冲走。今年,道县红三十四师烈士陵园建好了,当地政府想将兰老二墓迁走。村民不同意:“他早已是我们村里的人!”

长汀籍失散后落户灌阳老战士俸旺桂,始终不忘自己是红军,用红军精神教导7个孩子“不要忘本、本分做人、老实做事”。儿子俸顺喜参加工作,入了党,当上乡长、县民政局局长,任职期间主持修建了烈士陵园和红军烈士纪念碑,一生传承红色文化。

龙岩曹溪石粉村红三十四师湘江烈士陈炳寿,母亲在家乡继续革命,为红军游击队送情报,直到1945年6月牺牲。1940年出生的陈炳寿继子陈炀盛,深受红色基因和优良传统的影响,1960年参加海军,1963年入党,在部队服役了16年。1985年,陈炀盛又让大儿子陈文军去参加空军,1990年退伍。陈炳寿烈士四代人从红军到解放军,当便了海陆空三军。如今陈炀盛一家5口人,大儿子、女儿和自己都是党员,还教育孩子年年都要回来扫墓,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从陈树湘到张仰,再到每个失散红军,还有每个红军后代,他们无不在传承着红三十四师的精神。红三十四师精神长存,红三十四师军魂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