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到长汀:红军两兄弟后人的团圆故事
□ 记者 傅长盛 文/图
“八十年前寻真理,少年壮志投红军;坚定信念跟党走,驱恶除霸为人民。长征路上恨负伤,失散隐居空树岩;思念首长和战友,漫漫长夜心难安。七十年代党关怀,寻亲愿望佳言传;羸病空流思乡泪,全凭书信报平安。裕宗后代骨肉情,闽桂两地乐开颜;四十余载故乡梦,父辈心愿子孙圆。”8月17日,广西灌阳县原民政局局长、红三十四师失散红军后人俸顺喜,给记者朗读他自己撰写的回乡探亲诗,讲述了一个八十多年后,长汀红军兄弟后人团圆相聚的悲喜故事。
2017年国庆、中秋期间,俸顺喜组织了祖孙三代共23人的团队,驱车千余里,来到长汀县童坊镇禾生村童德如家里寻根探亲,受到童德如一家几十人的热情接待。在80多年之后,红军兄弟童启扬童旺扬的后人,终于跨越万水千山再相会。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长汀县革命烽火燎原,家家户户参加红军,保卫苏维埃。童坊禾生村(原名禾仓坑)这个近200人的村庄就有24人参加红军,其中有童永通夫妻的两个儿子——22岁的童启扬和17岁的童旺扬。多年以后,这24人只剩下童旺扬一人幸存。
童启扬参军后,为留下童家血脉,遵从父母之命,在得到部队许可后回家与罗昭金妹成亲。结婚才一个月,又辞别新婚妻子,返回队伍。不久在赣南苏区的反“围剿”战斗中牺牲。小儿子童旺扬加入红三十四师,在1934年之后失去了音信。
噩耗并没有击垮这个家庭。坚强勇敢的童永通夫妻带着怀有身孕的儿媳妇,撑起这个失去两个儿子的家,童启扬的遗孀不久生下童德如,一家人含辛茹苦把这个男孩养大成人,延续了童家的一脉香火,传承了红色的基因。童启扬的妻子此后到离开人世前,一直在童家生活,未另外改嫁。八十年代,童启扬的妻子离世时,还在反复呼喊童启扬、童旺扬的小名,呼唤着两兄弟回家。童启扬的遗腹子童德如和妻子赖麻子妹,继承父亲、叔叔的理想,在上世纪六十年末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分别担任过村干部和妇女干部,并养育了三子二女,人丁兴旺。
再说参加了红三十四师长征的弟弟童旺扬。广西文塘战斗后,童旺扬随着陈树湘师长率领的余部转战到湖南道县。此后,陈树湘牺牲,部队被打散,参谋长王光道深入湘南打游击。所幸的是童旺扬在突围中负伤后,在道县仙子脚(今寿雁镇)空树岩被瑶族恩人盘芹贵收留。童旺扬在盘家养好伤后,被盘芹贵收留做干儿子,在瑶区深山中耕种生活。
六年后的1940年末,盘芹贵夫妇亲自牵线,童旺扬来到广西灌阳县水车乡上莲花箐村与俸家女儿俸小日成家,改盘姓为俸姓,成为俸家的儿子,取名旺桂。婚后,俸旺桂夫妻养育了四子五女,俸家孩子长大后,4个人找到了正式的工作,其中俸顺喜入了党,担任水车乡乡长、县民政局局长,作为红军后代,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尤其对红色文化情有独钟,任职期间主持修建了烈士陵园和红军烈士纪念碑。
俸顺喜告诉记者,湘江战役后,一批红军战士受伤流落在民间,得到善良的群众帮助,不少战士被群众收留、养伤、落户。上世纪八十年代统计,全县共有19名失散红军,其中红三十四师的失散红军有12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俸旺桂联系和找到了福建长汀童坊老家的亲人,落实了给因病因伤失散红军发放的定期补助。由于那时家庭人口众多且有伤病,俸旺桂只能和福建老家的亲人们书信往来,几次准备返乡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成行,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俸旺桂1984年正月离世,享年71岁。
为了实现父辈回故乡的遗愿,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俸顺喜一家终于启动的认祖归宗的旅程,于是有了开头的八十多年后喜剧性的红军兄弟后人团圆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