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塘前村昔日20多口臭水塘让人唯恐避之不及,可如今——

莲叶何田田 日子真甜甜


□通讯员 黄水林 文/图

碧水环绕,垂柳依依,莲叶接天,荷香四溢。9月10日,笔者走进连城县塘前乡塘前村的“荷韵新塘”景区,虽说已进入初秋,但荷花仍有余韵。

“真是没有想到,小小的塘前靠种荷花,发展乡村旅游,建设得如此美丽。”“这里风景美、空气好,我们这次旅游没有选错地方。”……荷塘边,一群来自广东的游客边拍照边纷纷由衷称赞。

眼前风景秀丽的荷花塘,昔日却是众人避之不及的臭水塘,这让第一次来此观光的游客无法想象。近年来,塘前乡清理池塘淤泥,开始种植荷花,建设“荷韵新塘”项目,打造“豸下莲乡”品牌,加强村庄生态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引进旅游公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塘前成为冠豸山美丽的“后花园”,荷塘也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希望,小荷花种出大效益。

臭水塘变身莲花池

塘前村位于连城县东北部,距县城约13公里,得名于村内原有的28口池塘。明清时期,在古堡、古宅、民居的环绕之中,一口口宽阔清澈的池塘点缀其间,塘深水清,既是村民日常洗涮、防控火险的蓄水池,又是农家种荷、养鱼贴补家用的聚宝盆。

后来,当地人把塘改成了耕地,却因为土质的问题,产量一直不高。“发现不适合种植后,这些塘慢慢被废弃了,时间一长,里面全是淤泥、垃圾,脏乱不堪。”塘前乡人大主席江仁铭说。

“以前这里没人打理,臭味熏天环境差,路过都要捂着鼻子加快步伐。”指着美丽的荷塘,村民陈远忠说。告别了臭水塘,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村民,对这段过往印象特别深刻。

从2012年底开始,塘前乡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争取资金对池塘进行清理。到2013年,全部池塘都完成清淤。随后,乡里引进10余个荷花品种,提议让村民在塘里种上荷花,既能美化环境,又可以增加村民收入。全村人谁也没有料想到,这个小小的点子会给村庄带来巨大变化。

2014年春,池塘全部种上荷花,又将周边不便耕作、荒废多年的烂泥田统一流转,一并种植荷花等水生植物,实施生态污水氧化治理。一段时间后,臭味消失了,村民不再“避塘不及”,村内环境也开始好转起来。

那年夏天,种植的120亩荷花竞相开放,翠绿荷叶和红白相间的荷花映衬着古朴的村庄,通过网络、报纸、微博、微信、电视等媒体传播,荷韵美景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塘前的荷花火了。

“从那以后,每到荷花开时,陆续有外地游客到村里观光了,一直没人知道的塘前村,变得有人气了!”陈远忠的话语里,掩饰不住兴奋。

“今天的塘前有了‘荷花’便不同了”,出淤泥而不染,臭水塘变身莲花池。漫步荷塘,与荷花来个亲密接触,加上一旁的水车、木栈道、鹅卵石路等,游客随处可以拍照留影,累了乘坐在凉亭下,清风徐徐,荷香阵阵,沁人心扉。

“荷韵新塘”美生态

今年的七夕情人节,塘前乡成功举办以“藕遇塘前·缘定七夕”为主题的2019年第五届中国冠豸山·塘前荷花节,吸引数千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品味。

2014年起,塘前乡每年都要在塘前村举办荷花文化节。今年荷花节期间,童趣抓泥鳅、特色地方京剧演出、特色美食汇、“藕遇塘前·缘定七夕”系列文化活动、福建省歌舞剧院惠民文艺演出、研学户外拓展活动、闲赏荷花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游客大饱眼福、乐趣无穷;同时,塘前“富氧”的空气、“富硒”的农产品,多彩的知青文化、客家文化,精致的民宿、漂流、徒步、露营、骑行等乡村旅游元素,令游客大呼过瘾、流连忘返。

距离县城近、地处连城冠豸山背部,作为城市“后花园”的塘前,看到了种植荷花带来的乡村旅游新希望——把塘前打造成冠豸山景区的延伸承接地、乡村旅游重要的目的地。

“要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必须要把基础建设搞上去。”江仁铭说,当地在荷花种植的基础上进行规划,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约3000万元,建设“荷韵新塘”景区,推进沿街主干道立面改造、生态河堤、木栈道、廊桥等系列项目建设,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题的美丽乡村初具雏形。

近年来,塘前挖掘“塘”文化,做好“莲”文章,村里先后争取美丽乡村、千村整治等项目建设资金,投入500多万元,铺路修渠,环境整治,完善各种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荷韵新塘”,荷花种植面积发展到了300多亩。同时,加强村庄生态环境整治,荷韵新塘、村庄主要路段等列入一级环卫,每天保洁时间不低于12个小时,垃圾日产日清,每月评选出10户“清洁之家”,给予奖品奖励,让群众共同参与村庄环境保护。

该乡还引进福建神龙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此为龙头带动全乡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神龙公司负责人林鸿生是广东人,他一直在做乡村生态旅游,通过挖掘乡村文化,整合自然资源,开发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他说之所以来连城塘前投资,就是塘前境内风景秀丽,生态资源丰富。

“豸下莲乡”富百姓

以“荷”为媒,塘前的知名度迈上新台阶,老百姓也尝到了“荷”带来的甜头。走进塘前村“荷塘映月”农家乐,主人张水清正忙着为客人准备食材,鸡、鸭、鱼和青菜都是他家自产的。

随着每年来村里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农家乐也应运而生,村里这两年就新开了6家上规模的农家乐。一直在外打工的张水清也回到家里,将老房子拆了盖起一栋三层楼房,办起农家乐,有9间住房。在荷花盛开的周末和节假日,他家每天都要接待五六桌的客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的心愿。

在村里另外一头的荷花池里,贫困户张运寿正在采摘新鲜的莲蓬。“今年新鲜莲蓬价格比去年高,摘下的都不够卖,销路好着呢。”张运寿乐呵呵地说。在村里的帮助下,他一共种了8亩荷花,平均一亩能产新鲜莲蓬600公斤。“村里把流转的土地提供给贫困户进行荷花种植,统一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只要管理得好,每亩地大约能有2000元以上的收入。”江仁铭说。

另一方面,当地的产业转型也悄然进行。在种植荷花之前,塘前村主要以水稻、烟叶等传统种植业为主,如今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当地除了种荷花,还种植果树,果树开花时可以观赏,结果时可以采摘,提供体验式休闲农业项目。

现在的塘前村,是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县级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去年,以“荷韵新塘”等为主要乡村旅游项目的“豸下莲乡”被评为3A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00余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万元。此外,以塘前村为点,塘前乡据此延伸辐射带动水源村、迪坑村、上琴村等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带状连片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