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源头成本传导 猪肉价格水涨船高

国家已出台扶持政策,引导鼓励补栏增养,猪肉价格将回归正常



□ 记者 傅利昌 文/图

近一段时间以来,猪肉价格出现持续上涨,引发了消费者的关注,有媒体称“高价猪”卷土重来。

猪肉是市民最重要的“菜篮子”,猪肉在中国居民的肉食消费中占比达到62%。生猪产业事关民众肉食品保障,事关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

猪肉价格的波动情况是否正常?未来走势如何?为此,记者上周末分别走访了龙岩部分超市及农贸市场了解猪肉价格情况。

猪肉价格涨幅明显

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24日上午,记者在夏商超市看到,猪肉已经纷纷上调价格,价格上涨几元到十几元不等。当天标价:肥肉10.00元/斤,筒骨29.80元/斤,扇骨26.80元/斤,排骨33.80元/斤,精排骨34.80元/斤,龙骨30.80元/斤,腿肉18元/斤,价格涨幅较大。此轮价格上涨之前,排骨20-25元/斤,腿肉在12-15元/斤。没想到,猪肉价格涨势凶猛。

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7月份CPI同比上涨2.8%,连续五个月处于“2时代”。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7.0%,涨幅扩大5.9个百分点。

25日上午,在北市场,记者发现,排骨、五花肉、瘦肉、猪内脏价格均呈上涨的趋势,瘦肉普遍达到18元/斤以上,排骨价格在35元/斤左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北市场的一位摊主告诉记者:“这段时间猪肉几天提一次价,以前瘦肉八九元钱一斤,现在都要十七八元钱,腿肉、排骨、内脏价格涨得更多!”一位到北市场买菜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经常到市场买菜,7、8月份以来,猪肉价格几天涨一次,价格贵,吃不消,就买牛肉,现在牛肉价格也上来了,今后就多吃鱼了。

猪肉价格上涨带来了连锁反应,不少市民调整食物结构,选择牛肉、鸡鸭鱼肉类,无形之中也带动了其他肉价的上涨。其中,牛肉价格涨幅最大,原来牛肉价格40-45元/斤,现在上涨到50-55元/斤,鸡鸭价格也有小幅上涨,鱼等水产品价格相对平稳。

生猪源头价格成本传导是主要原因

那么,猪肉涨价背后有什么深层次原因呢?

猪肉等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主要受制于市场供需关系影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7月存栏数据显示,400个监测县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下降8.9%、同比下降31.9%,生猪存栏环比下降9.4%、同比下降32.2%,降幅再创历史新高。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7月份以来,全国生猪价格持续上涨。7月29日至8月4日,全国规模以上生猪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平均收购价格为19.28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2.44%,较去年同期上涨42.39%。白条肉平均出厂价格为24.62元/公斤,较前一周上涨2.03%,较去年同期上涨36.93%。

由于生猪源头的价格成本传导,市民普遍反映的猪肉价格上涨明显也就不奇怪了。据龙岩一位从事养猪十多年的吴先生分析:去年8月以来,由于非洲猪瘟疫情,生猪的产量有所下降,这是猪肉价格上涨的一个大背景。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三个因素:一是环保清理整治的影响,近年来各地开展养殖污染整治,清理关闭了大批小散养殖场;二是生产者的理性选择,非洲猪瘟疫情让不少养殖户主动减少存栏、提前出栏、停止补栏;三是“猪周期”的市场调节,2017至2018年全国生猪供大于求,价格持续走低,养殖户主动减少生猪养殖,后续影响总体产能。吴先生说,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生猪和能繁母猪的产能持续下降,猪肉市场供给偏紧的效应近期开始集中显现。按照生猪的生产规律,从母猪怀孕、仔猪出生,到育肥猪出栏大约需要十个月的时间,去年10月,生猪基础产能下降,导致今年从6、7月份开始,生猪供应减少问题显现,价格持续上涨。

政策引导补栏增养,让民众尽早吃上“平价猪肉”

持续上涨的猪肉价格引起高层关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为让民众尽早吃上“平价猪肉”,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五项切实有力措施,从产、保、供、销等层面全力支持生猪产业恢复发展。

一是综合施策恢复生猪生产。加快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发放,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和养殖场(户)的支持,引导有效增加生猪存栏量。将仔猪及冷鲜猪肉运输纳入“绿色通道”政策范围,降低物流成本。

二是地方要立即取消超出法律法规的生猪禁养、限养规定。对依法划定的禁养区内关停搬迁的养殖场(户),要安排用地支持异地重建。

三是发展规模养殖,支持农户养猪。取消生猪生产附属设施用地15亩上限。

四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五是保障猪肉供应。增加地方猪肉储备。各地要适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