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县城厢镇中央坝自然村开展背街小巷改造,实现了人居和谐的美丽蝶变,如今——

乡村秀美“颜值”靓 文明新风扑面来



□ 记者 曾志明 通讯员 曹建桥

18日,记者漫步于武平县城厢镇南通村中央坝自然村宽阔的沥青路上,举目满眼绿,移步皆是景:道路两旁数十棵百年古樟树青翠欲滴,沿街民房立面改造错落有致,清澈的平川河静静地从身边蜿蜒流淌……

南通村村主任钟富正告诉记者,经过改造后,中央坝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焕然一新,村民在家门口散步就像逛公园般惬意。

小村面貌华丽蜕变

中央坝自然村有430户,1380人。过去的中央坝道路不平、排水不畅、路灯缺失、垃圾乱倒、车辆乱停、电线乱拉、私搭乱建等现象十分严重,成为“脏、乱、差”的“城中村”,严重影响了市容环境,降低了人们生活质量。

背街不背,小巷不小。为尽快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2018年武平县委、县政府将中央坝背街小巷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投入650万元,当年5月正式启动实施。

“两违”建筑是整治的重点,也是难点。个别村民不愿违章搭建的建筑被拆除,抵触情绪大。如何攻坚拆除?镇村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共同入户走访,耐心细致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建立宣传长廊,把治理效果图示之于众,让大家直观感受治理后的变化。并创建微信群,发挥村民主人翁作用,共同参与环境综合整治。

党员村主任钟富正带头拆除了自家56平方米出租房并捐资5000元用于村容村貌建设,村干部钟昌才自行拆除100多平方米建筑,其他党员干部也主动拆除自家的乱搭盖。在他们的感召下,不少村民主动让出自家车库和土地支持道路改造,无偿拆除自家搭盖的建筑。

历时5个月,最终,村里没花一分钱,累计无偿拆除“两违”建筑21户1320平方米,清除农作物24户1670平方米,全面完成1200米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

“以前我的窗户被搭盖的建筑遮住光线,白天都要开灯。现在好了,路平了,灯亮了,景美了,住着非常舒心,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老百姓的关心。”说起前后的变化,钟阿姨感慨地说。

文明花开芬芳满园

环境美是外在,文明美才是内在。

为激发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引导大家自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提升乡风民风,中央坝背街小巷改造以来,镇、村工作组利用条幅、展板、文化宣传栏等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老爱亲、文明家风等,在村民微信群里,对各种不文明现象进行提醒教育,对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传播弘扬。此外,还开展评选星级美丽家园、文明户、信用户、最美家庭户等,把推动移风易俗与村规民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破除婚丧嫁娶中存在的陋习,树立新风正气。越来越多的村民自觉参与文明共建行动,文明创建蔚然成风。

中央坝有26棵百年古樟树,它们是村庄历史的见证,如何保护它们,留住记忆,留住乡愁?本着“自愿、奉献、公益”的原则,村里提出“人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的治理方案,于2019年1月发出倡议,倡议大家认养古樟树,为打造“新中央坝”出智出力。这一举措得到了村里人的积极响应,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收到外出乡贤和热心村民26人捐款13万元挂牌认养26棵古樟树。

自从认养古樟树后,村民钟昌万就像照顾自己家中的老人一样,精心呵护。每到闲暇十分,便会邀家人来到古樟树前,看看有没有病虫害,清理一些枯枝落叶等。他说:“爱绿护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很乐意为生态家园建设出点力。”

乡村文化滋润民心

背街小巷,宛如城市文化一首婉约清丽的小诗,一幅古朴恬淡的画卷。在县、镇、村领导看来,中央坝的美不能仅在村容村貌的“颜值”,而更应美在文化、美在内涵,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潜移默化滋润人们的心田。

在中央坝30号,是“武平乡村艺术沙龙”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在钟富正眼里却是村里的文化地标、金字招牌。他说,艺术沙龙是今年年初,由外出乡贤钟国建、王丽夫妇同村里共同组建的,从今年3月至6月,艺术沙龙已不定期举办了6期,邀请有金马奖电影编剧陈世哲、前哈佛教授戴晓雪、著名女高音王丽琴等艺术“大咖”为村民开设公益讲座。现在,艺术沙龙有成员10多人,除了本村村民,还吸引不少城里的青年志愿者加入。

此外,村里还邀请返乡青年钟继才、赖俊平在村里开办“御石阁”,从事雕刻文化,他们雕刻的玉石、翡翠等作品清雅别致,赏心悦目,每天,来学习参观的人都络绎不绝。

中央坝拥有了既美丽清新又有文艺范的“美丽街角”,为村民点亮了精神家园的灯火。

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当下,中央坝拟投入4000万元,打造占地81亩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目前,集田园游览、乡村体验、亲子互动、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乡村田园公园正在加紧施工中。

或许不久,“看得见绿色,听得见蛙声,记得住乡愁”便是中央坝自然村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