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声传画舫中


口张晓帆

初夏上海,气温骤降,寒风袭人,却挡不住全国各地游客乃至国外朋友的热情,游人怀着好奇和景仰之心,从四面八方赶到兴业路76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首次踏上这块神往之地,我的心情有些激动。

这是一幢普通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建筑,这里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件。《一大首聚开天辟地》展览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十五尊蜡像栩栩如生,或倾听,或思考,或讨论,目标只有一个,讨论如何形成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决议。

一楼一个18平方米的客厅,一盏电灯,一张方形餐桌,十余张圆形板凳,一套白瓷茶具。驻足一大代表曾经相聚的地方,目睹旧物,思绪万千……

1921年7月23日晚,李达、李汉俊等13位代表悄悄汇集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宅,商量着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成立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尼克尔斯基致辞,介绍第三国际概况,并建议把会议进程报告共产国际远东局。7月24日至29日,代表向大会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情况,起草《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初稿。7月30日,会议刚刚召开,一位突然闯入会场的陌生中年男子中止了会议……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离开“一大”会址,我来到了百余公里之外的浙江嘉兴南湖,来到了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站在烟雨楼往前看,近处碧波荡漾,绿树成萌;远处高楼林立,都市崛起,整个南湖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细看,数百米外的湖岸边绿荫掩映下静静地停泊着两条船,一大一小。大的为“一大”会议纪念船,是一艘按照当年“一大”代表乘坐的游船样式仿制的单夹丝网船,长约16米,宽3米,内设前舱、中舱、房舱和后舱。这就是董必武诗句“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中提到的画舫。这是一艘前途远大的小船,这是一艘播下中国革命火种的小船,它永载中国革命史册,接受着万千人的瞻仰。置身南湖,凝视红船,不得不佩服当年代表们的睿智,从上海巧妙地转移到南湖的画舫开会。泛舟湖中,无人惊扰,真是绝佳之境。我的思绪又被带到了98年前……

98年前的中国积弱积贫、暮霭沉沉,98年前的南湖名不见经传,人迹稀少,不容易引人注目。出于交通便利和安全考虑,“一大”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提出在南湖继续召开会议的建议得到了代表们的采纳。

“一大”会议的最后一天,代表们扮作逛西湖的游人,秘密从上海转移到南湖一条事先租好的画舫上继续开会。会议从中午开到傍晚,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讨论了党今后的工作部署问题,选举产生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会议结束前,代表们高呼口号,“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喊声在南湖上空久久回荡。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其行动指南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毛泽东同志曾欣喜地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南湖作证,烟雨楼作证,红船作证,见证了这一的伟大的历史事件!

湖心岛被湖水包围着,行走在湖心岛间小道上,我突然萌生一念,这湖心岛不就是一艘迎风破浪前行的巨轮吗?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

惜别红船,造访位于南湖南岸的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新馆由一主两副三幢建筑组成,平面呈“工”字造型,巍巍耸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浮雕格外耀眼。翘首仰望,门楣上邓小平同志题写的“南湖红船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墙体中央镶嵌着一幅巨大的党旗。建筑四周有五十六根檐柱,寓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纷至沓来的游人有序地列队在纪念馆前或宣誓墙边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宣誓声不绝于耳。

迈进序厅,立即被一艘“破墙而出”的红船和穹顶上鲜艳夺目的镰刀锤头图案震撼了。馆内的展览系统地介绍了鸦片战争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历史史实。压迫与反抗、彷徨与坚决、失败与胜利、屈辱与荣誉,交织在一起。一层出口处,作为“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三十九个字刻在墙上,格外醒目,发人深省。

是啊,饮水思源,不忘初心。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是党的根脉。历史不会忘记它们,共产党人不会忘记它们!“红船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奋勇向前!

本版插图:林小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