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史看新龙岩建设的使命担当


□ 肖标福

宋朝是历史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封建朝代之一。史学家陈寅恪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然而,历时近320年,宋朝终归灭亡,留给后人无尽的唏嘘!读史悟今,以下“不等式”可窥探一二。

国家富强≠市民富庶。立朝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便号召人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这一圣谕,极大促进了宋朝的全面发展,国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然而那些普通劳动者、直接生产者、宋朝辉煌的真正创造者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光鲜。

表面和睦≠真正和平。“和为贵”的宋朝其实遭遇着极其困难的外交处境:辽金兴盛于北方、西夏威胁于西陲、大理虎视于西南。即使如此处境,宋朝依然一方面不轻启边畔,另一方面又常常主动求和于外敌的入侵。“和为贵”思想,使整个统治阶级、军队武装、人民大众失去了战争的警惕性,面对入侵手足无措。

兵员庞大≠军队强大。北宋建国后将“募兵制”作为一项国策确定下来,军队人数虽多,却大多是“花架子”,特别是京城禁兵,鲜衣骏马,俸禄丰厚,却极少训练,更有甚者,每月领的俸粮,自己都扛不动,要雇挑夫帮他们扛。“重文轻武”,最终北宋亡于金,南宋灭于元。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宋朝的灭亡警示着广大党员干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党员要彰显出“忠”。宋朝虽有以身许国的文天祥、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精忠报国的岳飞,但纵观整个宋朝,贪污腐败之习、奢靡谄媚之风盛行。“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当前,社会发展处在转型期、机构改革处于攻坚期,少数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度有所稀释,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更有极少数党员干部损公肥私、腐化堕落,严重破坏党的形象。近年来,全党大抓思想领域的正本清源,严治作风,全党呈现凤凰涅的新气象。但正风肃纪没有“休止符”,党性考验永远在路上。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党员要担当起“责”。公元1126年,北宋首都汴梁被金人攻陷,徽宗、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俘虏,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当政者并没有吸取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对外屈膝投降,对内迫害忠良;朝廷官员终日“醉生梦死”。“有权就有责,责权要对等。”当前,少数党员干部求稳怕乱,不敢不愿做开拓性、挑战性的工作,缺乏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剑指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不良之风,为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刻画了一条底线。广大党员干部要多一份责任感,少一份吃亏感,多一分奉献心,少一分索取心,埋头苦干,抓紧快干,肩负起新龙岩建设的时代使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党员要着眼于“修”。宋朝时期,即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臣,也都过得极度奢侈。政治家寇准天天在庭院燃巨烛,耀如白昼,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贤相吕蒙正,每餐必喝“鸡舌汤”,吕家厨房一天要杀成百上千只鸡;大文士宋祈,夜夜笙歌,无日不醉。习总书记强调为官者必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众。党员干部要修在日常、严在经常,在常修常为中形成自觉、在常严常真中形成习惯;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拧紧思想认识的“发条”、扣紧主动防范的“链条”、压紧执纪问责的“封条”。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党员要落点到“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王安石变法减冗兵、裁冗吏、抑兼并、细理财、充国库;范仲淹着力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员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二者的改革虽以失败收场,但是他们改革图强、实干敢为的精神意志一直影响到近代的中国。“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当前,有的党员干部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矛盾躲着走、看见难点低头走,缺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劲头。曾国藩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忠诚,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当中,还是要体现到推动发展的具体过程之中。”实现新龙岩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不会一蹴而就,全靠“真抓实干”。实干就要端正工作指导,狠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真正把心思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就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开拓精神,有“知其难为而为之”的决心、“万折必东不回头”的韧劲;就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一锤一锤实打实地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直到把问题彻底解决,在实干中提振信心,在实干中开拓创新,在实干中推动发展。

(作者单位:龙岩市水利局水政监察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