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仪


巫庆明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里里外外流淌着刻骨铭心的的文化仪式。

我们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因为是山区,没有赛龙舟。这天一大早,家人把葛藤、艾草、菖蒲等挂在大门上。艾草驱蚊虫、避灾害。菖蒲因形似剑,被视为可驱邪化煞的信物。有的人还把菖蒲交叉编织折成直角,放在水缸里。随着年龄增长,才慢慢懂得其中意味,原来真的不简单。这些物品,这些做法,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

晨曦微露,父亲按部就班,做完上述事项后,便上香,燃放鞭炮,神桌上供着“三牲”和粽子。接着,拿出裁好的四方形纸张,对折复对折,打开。拿出笔墨,在纸上写着24个“白”字,边写边旋转成圆圈。然后圈内写上一首诗,诗曰: “五月五日端午节,二十四字白如雪,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黄蚁白蚁无踪迹。”每写完一张,都叫我贴在菜橱、衣橱、柜台、禾仓上。稍大一点,让我学着写。说也奇怪,贴上以后,这些地方竟没有蚂蚁、蟑螂了。这天上午,大家去割草、晾干,给坐月子的女人煮水沐浴,叫“药把水”。其他人也用“药把水”洗澡,据称可治百病。

“鸡公子,尾拖拖,三岁孩儿会唱歌。”端午期间,孩子们穿上新衣裳,胸前挂着长辈早就做好的香囊(香包),边跑边唱。香囊中的小公鸡,鸡头鸡尾鸡脚有几根红线,造型巧妙,活灵活现。五彩丝线粽子香包,精致美观有趣,装饰了生活。这些香囊里,有朱砂、雄黄、香料,据称也可避邪驱瘟。

端午节的一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爱国爱民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主题。湖南汨罗,每年端午都会举办盛大的祭奠屈原仪式。身着汉服的学子们诵读《离骚》,将艾草系成的“屈原剑”悬挂于门楣。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可触可感的文化记忆。

吃粽子,是端午的主要内容之一。粽子花样越来越多,日见精细。父亲心灵手巧,包的粽子形状有猪脚粽、牛角粽、枕头粽。粽子的馅料越来越讲究,但无论如何变化,糯米的软糯、粽叶的清香始终不变。就像端午节本身,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始终保持着文化基因的稳定传承,世代相传。

端午,这个承载着古老文明密码的节日,正以独特的方式,在时代长河中,变幻出更加灿烂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