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坚持大抓产业,全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

挺起工业“脊梁” 驱动发展之轮


位于龙岩中心城市北部新城未来城的龙净智慧环保产业园,是集研发、生产于一体的生产基地,是省重点项目,总投资30亿元,目前,产业园共引进落地项目9个,初步形成数字科技和智能科技产业集聚发展之势。图为近日拍摄的产业园全貌。 融媒体记者 章宸睿 通讯员 谢雯 摄

融媒体记者 方圆 通讯员 梁冬平

广汽紫金新能源电池综合利用项目湿法车间承台基础施工已完成80%,水处理车间、罐区基础垫层浇筑均已完成,项目正顺利推进;

德尔科技新材料新能源项目年产36万吨半导体级电子材料项目(二期)盐酸1号线完成设备安装;

福建冶金马坑矿业产能提升工程项目完成桩基施工;

......

1-10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增长4.0%,较去年同期提升2.4个百分点;全市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307个,总投资769亿元......

一组组详实数据勾勒出今年以来龙岩工业加速奔跑的清晰脉络;一个个落地项目记录龙岩工业跨越发展的轨迹。

从繁忙施工的建设工地到机器轰鸣的生产车间,从承载希望的规划蓝图到厂房林立的项目现场,处处涌动着龙岩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活力。

画蓝图定航向

工业蓬勃兴起,方能带动全局繁荣昌盛。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龙岩坚持“大抓招商、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全面落实“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相继制定出台《龙岩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行动方案》《龙岩市打造闽粤赣边区域先进制造业中心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十二条措施》等系列政策,大力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为工业强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属、机械装备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的“2+4”工业产业体系。

据了解,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占全市GDP比重28.1%,实现税收164亿元,占全市财政总税收的68%。

与此同时,我市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累计走访6897人次,协调解决问题3201个;举办“供需赋能 助企强链”活动28场,累计签约项目超230个、金额超76亿元。同时还印发了“新型工业化十二条措施”“人工智能十二条措施”,牵头兑现市级以上工业政策资金约1.2亿元,惠及企业141家次。

变思想求创新

宏贯路桥高铁配件质量过硬走出国门,侨龙应急装备制造的产品供不应求,海德馨多项技术在全国保持领先......一家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龙岩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技术创新是发展产业的“关键”,数字化转型更是龙岩工业行稳致远的“制胜法宝”。近年来,我市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变革浪潮,加装创新发展“引擎”,加速孕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企业不断精研技术、深挖内涵、提升附加值。

今年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4个案例入选国家级、5个案例入选省级数字化发展典型案例;卓越新能源成为全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

我市还组织实施培优扶强工业龙头企业行动计划,与60多家工业龙头企业签订“一企一策”,打造了一批闽西特色的“龙”字头军团。截至目前,共培育百亿工业企业4家,省级工业龙头企业45家,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4家,以及“专精特新”企业185家(其中国家级25家)。

谋特色聚产业

在福建省唯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数控设备生产车间,3000多个零件被组装成为高精密的数控机床成品;在龙岩市海德馨汽车有限公司装配车间内,工人们忙着组装生产各种移动应急电源车、抢险救援照明车;在龙工(福建)铸锻厂房内,装载机在工人操作下进行模拟施工。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关键。我市坚持“市统筹、县谋划、链成群”原则,立足各地实际,梳理县域重点产业链,坚持以企带链、以链聚群,已初步形成一批县域主导产业特色鲜明、集聚度较高的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推动工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今年以来,上杭县、武平县入选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区),数量为全省最多;武平县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入选工信部典型案例;培育出新罗区应急抢险救援装备产业、武平县显示模组及材料制造产业2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罗机械装备产业集群、长汀稀土产业集群、上杭氟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3个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