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媒体记者 莫志强 通讯员 俞晓芬 严婕
“欢迎来到培斜村文化会客厅,它是培斜乡村产业振兴的缩影,也是展示培斜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罗越擦了擦额头渗出的细汗,接着从他口中又跳出好几个词——党建富民强村实践馆(村史馆)、竹文化馆、百年光影电影博物馆......
这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小伙子,去年8月初到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担任村支书助理。昨日上午,记者在村里的红土共富产业楼见到他时,他刚好送走一批游客。不过,意犹未尽的他还是向记者作了一番讲解演示。
边走、边听、边看,红土共富产业楼正是培斜乡村文化会客厅的主体,一楼竹文化馆的三件“镇馆之宝”堪称一绝,它们便是由百年毛竹精编而成的近4米高的太师椅、曾孕育33颗冬笋的“帝王笋”、由百棵竹子环绕而成的“子孙满堂”竹根。这些承载着培斜记忆的文化符号,不仅是视觉奇观,更构建起村民的精神原乡。
在这里,研学季时,竹编技艺体验区总是围满好奇的孩子,同学们跟着老匠人学习编织月亮船,老人则在茶香中讲述“一根竹子富一方”的创业故事。在这里,茶竹文化不再是静态的展示,而是通过可触摸、可体验的方式,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图景。而83.7%的森林覆盖率,更是让培斜成为“天然氧吧”,遍布其间的旅游设施让无数游客乐享其中。
“文化+旅游”“文化+康养”“文化+研学”,是培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几种基本形态。今年正月初八,培斜“文化+康养”又细分出新形态——“文化+健身”,该村红土共富产业楼二楼成为极塑跃动健身基地。“村里将村部综合楼闲置场所及周边一闲置厂房资源盘活,租给客商开办健身基地。”罗越介绍说,“健身基地的运营在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免费向村民开放。”
说话间,一众人等正好结束了健身运动,厦门一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徐逸茹汗流浃背,竖起大拇指坦言道:“真有效,1个多月瘦了20斤!”她透露,这里吃住全包,学员们就住在楼上民宿区,而最顶楼六楼则是动感单车房。“有时晚上在单车房训练时,还能听到地面乡村大舞台传来的文艺表演声、电影放映声呢!”小徐高兴地说。
从开业时的20多人到目前的100余人,学员除了龙岩外,还来自福厦漳泉,甚至江西。面对这一成果,健身基地负责人何勇其很是兴奋,觉得自己选择环境和文化俱佳的培斜没错。而碰巧的是,他的学员小徐的父亲就在培斜村口的德熙酒厂(怡园体验中心)工作。
“好山好水好文化,能健好身,也利于心,我便向女儿推荐了培斜。”徐逸茹的父亲、怡园中心主任徐志山如是说。“去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不少单位和旅游团队、车行车友前来酒厂参观、消费,为‘文化+工贸’再添一景。”德熙酒业项目负责人杨宇翔表示。
在村支书华锦先看来,培斜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的基本经验就是,围绕“红土共富 绿美培斜”主题,坚持“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理念,按照“1+N”布局,即以“红土共富产业楼”为主体,将竹、茶、酒、草(中药材)和游、娱、体、养等各类特色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通过“文化+”让村庄焕发新活力。
竹制品年产值1.7亿元、茶产业年产值900多万元、旅游产业年产值超43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32万元......这些便是培斜以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成效。
当记者即将离开时,作为传声党员先锋、传承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一员的罗越,整了整衣装,又为下一场讲解作准备......
记者手记
培斜的实践告诉我们,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不能就文化而文化,而应以文化为基,在充分挖掘本村独特的文化DNA基础上,立足实际、着眼长远,通过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将特有文化与良好生态、特色产业等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也就是在把乡村文化从“乡土记忆”跃升为“文化符号”的同时,着力做好“文化+”文章,最大限度释放叠加效应,真正实现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从而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独有的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