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师 』情结

  

巫庆明

1974年9月11日,市区主街上,走来两后生,只见他们,肩挑行李,一被一席,网袋套脸盆,简单行囊。带着泥土芬芳,往师范学校走去。

这两后生,一个是我,另一是同乡同学。普一年段新生296人,本班49人。时势命运,结为同窗,读书求知。

岩师两年,校长两任。蓝天,说话风趣幽默,能力强,后调厦门。赵澄清,经常穿着布鞋校园踱步,见到师生,主动招呼。两位校长着力抓教学质量,同学们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读书,校园学习风气很浓。学文化奠基础,岗位练兵,粉笔、毛笔、钢笔字,美术字,简笔画......音乐老师教唱《战地新歌》,讲些简单乐理知识。地理课,胜时师上得幽默生动,风趣有味。家丰师授课教育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启熹、瑞初师文学知识课非枯燥无味,让我们听得懂、学得好。历史老师说人类起源,辅以猿猴动作。伟民师上课很认真,讲得很详细。陈老师讲数学某一知识时,很喜欢用“要么这个等于零”,我接上他话头“要么那个等于零”,顿时,哄堂大笑。这些老师,有的健在,有的已经“走”了。

课余,音乐山上弹风琴,运动场上夺奖牌,东宝山农场种地瓜,煤台前收割水稻,校办工厂做灵芝糖浆和胶囊,林保厂学做工,校园内种小米椒,分班铺水泥路......

全校师生会议上,赵校长鼓励我们,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学好知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言简意赅,留存我们心中。

两年同窗,一世情缘。同学们从不识,相识,相知,再建立深厚友谊。平时,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吃力同学。课间课余,见习实习,互帮互助。在那个特殊时代,我们还是学得一点东西的,很多同学日后事业得心应手,有赖于师范奠定的基础。

大门上校名仍在,“岩师”改“龙高”。秋高气爽日,来到岩师,离别47年也。驻足母校,物是人非。现代教学楼取代两层楼砖木结构教室,设备齐全,学生公寓豪华,不见那年吱吱架子床,人是物非......促膝长谈条凳哪里去,当年足迹无处寻,空留遐思一大堆。伫立校园,思念横生,目触这里一切,我等感慨万分!一切皆变,岩师魂不变,与母校情结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