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啥模样?

  

随着现代化大都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面积的不断增加,水泥混凝土覆盖了城市的地表,城市的土壤被硬质材料隔绝了与雨水的接触,自然界的水循环在城市被改变,城市常被我们称为“水泥森林”,内涝、水污染等各种问题层出。为解决这些问题,让城市更贴近自然,近年来,“会呼吸能喝水”的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并加以实践。

海绵城市建设是适应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能够改善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简而言之,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比如,雨水降落到城市,传统城市的雨水80%全部流到下水道,大量水泥混凝土覆盖地表,造成我们的城市下一点水就积水,各种城市看“海”,城市买“船”的新闻层出不穷。而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还能够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水质恶化的局面,为建立良性的水生态系统提供助力。最接地气的是海绵城市作为一项城市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可以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为城市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增色,让城市建设回归青山绿水,成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出,要求建设海绵城市。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4月25日,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水利部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申报工作。

5月28日,经过一轮省级评审和两轮国家部委级竞争性评审,我市从全国近120个申报城市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2021年国家级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获得中央财政补助资金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