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郑荣标 简细荣
永定培丰中学,校园内有一座虹桥,名曰“牛顿桥”。
清晨,拾级而上,登临牛顿桥,抬眼处,红日腾云,霞光万道,远山云雾缥缈,青峰若隐若现;环顾四周,樟林蓊郁,河柳依依,两岸河滨栈道,曲折绵延,而崭新的教学大楼雄峻伟岸,背倚青山,阔视校园,怀抱一弯清流;桥下碧水潺潺,倒映蓝天,桥如玉弓,人在桥上,宛若空中闲游。丝丝晨风迎面吹拂,夹杂着青草与树木的清香,裹挟着百鸟欢歌,如临仙境,仿佛自己是一只鸟,在林间自在地饮露飞翔,又如一尾鱼儿,穿行于水草,呷浪于清波。
一阵奔腾的脚步声,教学楼飘出诵读声,声音由少而多,由淡到浓,层层叠叠,如涛似浪,声音叩击心扉,拍打河岸,激荡校园,穿透层林,直上云霄。书声渲染了彩霞,澎湃了河流,温馨了晨风;书声宛如逢春万物,生机勃发,充满朝气,充满阳光……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培丰中学这所百年老校,历尽沧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无限生机,教改东风袭来,顿时焕发青春,满面红光,神采奕奕。万里生态河系建设如及时雨,校园段河岸旧貌换新颜,如盛装出嫁的新娘,而如弓似虹的牛顿桥,更是给校园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校园布局依托河流,形成“一河两岸四区域”的整体规划(四区域即运动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和教师生活区),令人无限憧憬的培丰中学像一幅画轴,渐次展露她的美丽端庄。
站立牛顿桥,听阵阵书声,不禁心头澎湃激荡。与牛顿桥相呼应、相映衬的是砥柱桥。牛顿桥是钢筋水泥建筑的独拱桥,砥柱桥是独拱石桥,前者承载新的希望,后者积淀厚重历史。砥柱桥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雄跨两岸,与天后宫、文昌阁、关帝庙,共同构成一幅瑰丽的图画。受维新思潮影响,培丰有识之士于1904年依托天后宫兴办“培风学堂”,开启培丰文明教化、文化培养的征程,莘莘学子接受新式教育。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风雨飘摇的大厦,人们期盼砥柱支撑,救民族于危亡之中。“园倚青山思砥柱,门环绿水羡长流。”这副当年校园里的对联,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蕴含希望培丰人才如长流之水奔涌不息,成为中流砥柱、国家栋梁。学子们怀揣新书,在昏暗的油灯下,诵读出声,稚嫩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回荡在重檐叠翠的天后宫,与四周的松涛相应和,随着流水涛声飘向远方。培丰文化之花从此开始绽放。
顺应历史潮流,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培丰人民就是有这种历史担当。大革命时期,培风学堂析出“培风同志学堂”(后改名“培风公学”),一群革命青年林梅汀、简祥明(原名简集庆)、郑庸经、郑庸兰等,他们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播撒革命种子,对学生进行科学、民主教育,革命烈士简祥明撰嵌名联可鉴:“同参历史诸科学,志在全球集大成。”革命风起云涌,培风公学师生慷慨激昂,斗志高涨,引吭诵读,激情飞扬,那声音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向反动派传递出强大的革命声音,革命烽火熊熊燃烧,映红了培丰大地,演绎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那一群意气风发的书生,像一座座浮雕铭刻在人们心底。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他们继承红色基因,矢志拼搏,奋发图强,敢为人先,踏过砥柱桥,迈出培丰大门,扎根祖国各地,做一棵草、一株花也要为国家默默奉献一缕芳香。
牛顿虹桥两岸盛,培丰校苑百花芬。翻过培丰历史画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崭新的画面。永定区实行教育资源整合,花落培丰,培丰镇集中教育资源,两所中学合并为培丰中学。百年老校掀起前所未有的建筑热潮,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继学生宿舍楼的落成,建筑面积达6600余平方米,共计40间教室的教学大楼也于2019年8月顺利竣工,新建学生食堂于同年9月交付使用,培丰中学这所百年老校以新的容颜出现在世人面前。青山拱秀,绿水萦环,环境清幽,景致宜人,得自然之美景,享文化之气息,阔视闽西,乃至福建,哪一所学校有一条蕴含文脉之碧水在校园蜿蜒而过?享此得天独厚的优美环境,珍惜教育大好春光,培丰人民矢志不移重视教育。昔日培丰、培才两所中学双雄并峙,红旗高举,各领风骚,享誉四方,在永定树立教育丰碑,培丰学子遍迹宇内,英豪辈出,正印证了培风学堂校门联“培植桃李荣华日,风虎云龙际会时”的盛况。如今沐浴教改春风,和着时代最强音,相信崭新的培丰中学在继往开来的教育大道上定阔步前行。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伫立牛顿桥,环顾新培丰校园,情不自已吟诵《少年中国说》,听书声、涛声、鸟声相映成趣,看红日喧腾,喷薄而起……美哉!我培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