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老家社区”:

“小平台”成就乡村治理“大舞台”


□ 通讯员 肖文秀 赵慧敏

“如今有了‘老家社区’帮忙,我只要专心种好果、养好鸡就可以,再也不用担心销路问题了……”28日,武平县城厢镇东岗村养殖户兰太生签完认种协议后会心地说道。

有着浓郁家乡情结的王国春是武平县万安镇小密村人,2021年,有着多年互联网工作经验的他开始寻思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宣传乡土乡情。建立“老家社区”?说干就干!带着他的研发团队,“老家社区”横空出世,开始在武平试点先行。

“家乡美、好味道、产业兴,我有青山,还有更多……”点开“老家社区”平台,家乡风味、美景扑面而来,让人情不自禁一看再看。

数字党建赋能乡村治理。为引导带动村民和外出乡贤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武平县充分运用“老家社区”平台,积极搭建“市-县-乡-村”组织体系,有效实现四级联动、村企互动、治理和发展相辅相成。截至目前,全县225个村(社区)均纳入“老家社区”线上平台,并开设了“村播工程”“乡村信息”“一键公益”“普法课堂”等栏目,开通了50家村店,上传农户产品超1000件。

“我们中山的气候比较温润,特别适合种黑皮冬瓜,全村有10多户村民种植。”去年11月,因疫情等原因出现20多万斤黑皮冬瓜滞销问题,让中山镇阳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邬广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打开手机,他想到了“老家社区”。上链接强宣传、福利价大促销、安排采摘人员与运输车辆前往田里采摘……短短两天,黑皮冬瓜便售罄。

我在武平有座山、我在武平有亩田、我在武平有箱蜂、我在武平有果园、我在武平有农场……为让广大消费者体验乡村、追忆乡愁,让优质农产品出山进城,“老家社区”还组织种植大户、网络达人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宣传家乡农特产品,助力农民增收,并推出认种、认养、研学等项目。“去年我就认种了一亩田,也带孩子们体验了一天水稻收割的乡村生活,他们还送了好几袋米到我家里,这样的认种养很有意义。”市民李晓玲说。

据了解,2022年,“老家社区”共认种土地70余亩,因认种计划,全县307亩的土地得以流转。城厢镇组织委员陈木法说:“今年,我们城乡镇打算将900亩的抛荒地委托‘老家社区’通过认种模式将荒地盘活复耕,实现订单式农业,促进农民致富、村集体增收。”

“下一步,我们要把‘老家社区’推广出去,用三年打造以农产品出村进城和农村新业态发展为导向的县域产业互联网平台,以及以县域老乡为中心、连接全市、全省及全国的社区互动平台,为城镇及农村居民外出乡贤、帮扶组织、现代企业和创新团队参与乡村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组织及运营支撑。”“老家社区”创始人王国春对平台发展期待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