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闽西样板,推进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

——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研究——以闽西革命老区为例》


杨国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自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列为重要战略任务,锚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在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的新征程上,革命老区(以下简称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地区以及发展基础薄弱地区,仍是需要集中攻坚的重难点区域。特别是老区乡村振兴工作,承载着特殊的政治意义与时代使命。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人“饮水思源、勿忘老区”深厚情怀的生动诠释,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制度优势的重要实践,对于推动共同富裕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站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五年过渡期收官的关键节点,系统剖析老区乡村振兴情况,不仅能为“十五五”时期推进老区乡村全面振兴精准锚定方向,更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能。在众多老区中,闽西老区作为原中央苏区的核心组成部分,承载着极为厚重的红色历史。这里是古田会议精神的发源地,也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出发地。2022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闽西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闽西老区的乡村振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闽西老区乡村振兴展开系统研究,有助于为全国老区乡村振兴提供示范与借鉴。基于上述的背景与意义,《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研究——以闽西革命老区为例》一书应运而生。

《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研究——以闽西革命老区为例》一书,作者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吴雨星讲师,于2024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结构脉络清晰、逻辑推演严密,从老区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石切入,回溯新中国成立后老区乡村发展的历史轨迹,深入剖析闽西老区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抽丝剥茧探究现存问题根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通读该书,发觉该书有如下几点突出的闪光点。

一是清晰明确地将新中国老区乡村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并从每个阶段中提炼经验与启示。该书基于国家主要政策发布或重要举措实施的时间节点,将新中国老区乡村发展历程分为:土地改革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推进老区乡村发展起步阶段(1949—1977)、创立双层经营体制推动老区乡村加快发展阶段(1978—2000)、专项特惠助力老区乡村深化发展阶段(2001—2010)、体系化助推老区乡村精准脱贫与振兴发展阶段(2011—2020)与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阶段(2021—2025)。每个阶段都有详实的史料支撑与政策文件三线表,让读者对新中国老区乡村发展历程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该书不仅系统梳理了老区乡村的发展历程,还对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总结了主要成就、值得借鉴的基本经验与存在的教训。书中特别提炼了尊重农民意愿与创造性、根据老区乡村生产力发展情况调整生产关系、运用辩证思维化解发展矛盾、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联动内外源力量助推老区乡村振兴等经验启示,为后续探讨老区乡村振兴的问题与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提炼闽西老区乡村振兴的特色做法,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深刻启示。其一,红色赋能层面,书中提出以古田会议旧址群为核心的片区化红色文旅全方位赋能模式,以及依托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福建段)建设的“红色 +研学教育”乡村振兴模式,实现红色传承与经济发展双向互促,为红色赋能提供可持续路径。其二,生态赋能层面,从作为全国林改策源地的龙岩武平推动“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到闽西老区所辖的龙岩、三明两地市持续深化林改、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印证了改革利民、依靠人民的真理与发挥政府智慧担当作用的重要性;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彰显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表明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是战胜艰难困苦、推进发展与富裕的重要法宝。其三,传统文化赋能层面,龙岩市永定区以客家土楼等特色传统文化为纽带,联动“红+绿”资源,构建“古建筑活化+红色研学+生态康养”全产业链,实现特色文化资源的串联式创新转化与发展。其四,基层治理创新赋能层面,三明较早探索的跨村党建联建机制,是在乡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以及基层党组织薄弱的背景下,加强党的领导,促进强村带弱村以及村村抱团发展的有效举措;探索推广“老骥”回引制度,该制度以退休或退居二线公职人员为重点,广泛动员“老同志”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或村(联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充分发挥“银发力量”强化基层党组织。其五,在发挥政治优势赋能方面,福建省落实挂钩帮扶欠发达老区苏区县及其乡村振兴制度,推进闽东北、闽西南两大协同发展区建设,在推进闽西老区乡村振兴方面成效显著,凸显发挥制度优势与统筹推进的重要性。

三是提出运用辩证思维分类推进老区乡村振兴的建议。该书指出,鉴于老区分布广、资源禀赋各异,需摒弃固化思维,实施分类推进策略。首先,从核心引领暨生产力发展来看,需因红绿色资源禀赋差异分类推进红色主导型、绿色主导型、红绿色融入型产业发展。其次,从主体作用发挥层面来看,充分发挥内生力量的重要作用,因内生力量差异分类发展本土能人引领型、乡贤带动型、群众自主发展型。最后,在城乡融合进程中,按区位条件,近郊村发展城郊融合型,远郊村凭借自然生态与人文“原生态”底蕴,打造“微生态游”城乡融合模式。书中还针对各类型明确资源禀赋特点、主要发展特征与推进重点,并以三线表呈现,为老区乡村振兴提供实操参考。

四是阐明以新科技赋能老区乡村振兴的逻辑生成与实施策略。书中指出,老区很多仍属于欠发达地区,需借助科技创新实现赶超,这既传承马克思主义“科技—生产力”观,也契合欠发达地区两种机会窗口论(劳动力成本优势、新科技革命驱动跨越式发展)。老区乡村多地处偏远,传统开发受限,数字经济可破解资源利用难题;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平台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也需新科技提效。从现实性上来说,书中以闽西以及省外欠发达地区的典型案例说明,老区以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需要优化政府以及群众的认识,切实建设好数字化基础设施,开展老区乡村意向群众的差异化技能培训,健全激励机制并推广优秀案例。

五是以6年深耕调研与多维数据保障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据悉,2019—2024年,作者几乎走遍福建全省县域,深入闽西老区乡村调研,与基层干部和群众深入交流,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书中既融入鲜活的乡风民情观察,也体现出扎实的田野调查成果。同时,作者通过二次分析公开统计资料并制作图表,比较闽西老区及其乡村近10年的发展变迁历程,比较闽西老区及其乡村在全国34个重点老区地市中的发展样态,从横纵向两个维度精准剖析闽西老区及全国重点老区乡村振兴现状与趋势,以科学方法确保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与前瞻性。

总体而言,《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研究——以闽西革命老区为例》深度融合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与老区乡村振兴实践,生动践行“把学问做在大地上”的治学理念。作者基于书中研究成果持续深耕,其拓展课题“原中央苏区红色资源的数智化保护和利用研究”获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相关研究报告摘得2024年度福建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课题优秀论文一等奖;“微生态游”发展设想也正与行业专家、旅行社开展合作洽谈。从国家级课题立项到地方奖项认可,再到实践转化推进,该书不仅展现出深厚的理论价值,更彰显出广阔的研究拓展空间与实践指导意义,是一本兼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一读的著作。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闽西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加速推进,对闽西老区乡村振兴的研究亟待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如何运用不断迭代更新的新科技赋能老区乡村振兴,这一研究方向正愈发展现出其独特的学术前沿性与实践价值。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村发展智库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