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交通员李寿科血洒桃坑
永定桃坑交通小站遗址巫屋鸟瞰图(龙岩市永定区博物馆供图)
■ 兰文清
中央苏区时期,为了护卫中央红色交通线,一批批交通员在这条交通线上前仆后继、忠诚使命、不畏艰险、默默奉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李寿科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李寿科(1907—1932),上杭县太拔区大地乡(今太拔镇大地村)人。1932年春,他从汀州红军军官学校调到位于永定的闽西交通大站,后又调到桃坑巫屋交通小站,担任武装交通员。他积极、负责、肯干,得到上级的称赞。
桃坑位于今永定区城郊镇,当年是一个有着20多户人家的村庄。1931年六七月间,闽西工农通讯社在永定桃坑靠村边的巫屋接头户巫寿华的住宅里设立了交通小站,负责人是赖新基(永定金丰人),工作人员有邹春仁、李寿科、雷德兴、炊事员梅芳嫂等5个人。
桃坑村巫屋交通小站驻地是一座土木结构两层土楼。房屋的后厅有楼房,楼上有小门,门外有一道用木板搭成的便桥,有什么紧急情况,可以从便桥走到后山的深林里去。为了便于行动,防御永定城和九乡民团的袭击,交通站的工作人员经常住在后厅楼上一个小房里。白天在屋子里办公,晚上便到后山的草寮(用树枝搭起来的小棚)里睡觉。到了夏天山蚊格外多,生活条件是十分艰苦的。
1932年冬,专职交通员熊志华从上海出发,携带电台配件,沿着秘密交通线,一路跋山涉水,安全抵达永定桃坑交通小站。这一日,交通员们正在和熊志华讨论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时,在河边洗菜淘米的梅芳嫂突然发现,一队敌人正从邱家坪方向直逼交通站而来。她连忙站起身,想要跑回去把敌军来袭的情况告诉交通员们。但敌人距离她所在的地方只有几十米了,此时贸然行动反而会将敌军引向交通站,暴露站内的交通员。电光火石之间,她想到了一个调虎离山计——利用自身的暴露,引导敌人往错误的方向追击,同时利用追击过程中敌人开枪发出的动静,将敌军突袭这一消息间接地传递到交通站。于是,她立刻扔下手上的食材,没有丝毫犹豫,直直地往交通站对面的大山跑去。敌人看到奔跑中的她,于是转头跟在后面,一路开枪追击。
这时,交通站的一行人听到村口传来的枪声,连忙跑到窗边了解情况,看到逃向对面大山的梅芳嫂,他们很快便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梅芳嫂使出的这一调虎离山计确实吸引了一些火力,然而,敌人并未动用全部军力追赶她,而是兵分三路将整个村子包围住了。几个端着刺刀的敌军虎视眈眈地立在交通站门前,连敲带砸地将门拍得“哐当哐当”响,好似下一秒就要破门而入了。
面对这种危险的局势,交通员们依然保持着沉着冷静。敌我双方军力悬殊,正面应战、以少敌多,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于是他们计划从后门突围。他们将电台零件用布围拢起来,整理成包裹,紧紧系在熊志华身上,其余同志负责保护他突围,势必要护送零件安全抵达下一个交通站。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李寿科挺身而出,主动向交通站负责人赖新基提议由其余人掩护熊志华及其身上的零件撤离,自己在队伍最后负责殿后。赖新基点点头,答应了。
交通站众人来到通往后山的门前,刚打开门,就看到了两个敌军站在便桥的尽头。如果被这两人堵住便桥,敌军的大部队从正门冲进来,前后夹击,到时候交通站员们想逃都逃不掉,更不必说保护电台零件了。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李寿科迅速举起手中的枪射击,及时准确地将两名敌人击毙。待战友们都通过了便桥,他又迅速地拉下手中手榴弹的引线,直直地砸向身后追击而来的敌人。“砰——”的一声,引爆后的手榴弹在敌群中炸开了一朵花,炸倒了不少冲在最前面的敌人。
趁此间歇,熊志华等人很快爬到了对面的大山上。待到站稳脚跟,熊志华等回转过身,朝着穷追不舍的敌人接连开枪,敌军只能仓皇反击。此时,村口聚集的敌军已尽数追到了后山。李寿科面对数量众多的敌人,未见一丝畏惧和退缩,依然坚定勇敢地护卫在队伍最后面。只见他招了招手,示意熊志华等人先行撤离,随即转身趴伏在山岩边阻止敌军进一步进攻。等到熊志华一众撤离到了山坡后,他才停下射击的动作,回身追上队友,为他们殿后。
敌军一路追在后面,很快便发现了交通员人数不多。仗着数量优势,他们吼叫着冲上来,同时不断朝交通员们所在的方向射击,身处队伍最末的李寿科不幸被射中了。听到身后李寿科督促队友快走的话语戛然而止,熊志华意识到不对,转头一看,发现李寿科胸前的布料被渗出的血染红了一片。他连忙赶到李寿科面前,掏出毛巾试图为李寿科止血。李寿科却颤抖着手,坚定而有力地将熊志华推开,厉声催促他快走。
此刻,敌军仍叫嚣着不断逼近。交通员们只能朝敌群扔下最后仅剩的几枚手榴弹,试图阻止敌军进攻的步伐。可是,敌军已向他们所在之处三面包围过来。就在他们准备撤离的时候,李寿科又被射中了一枪。这次,他直接昏了过去。
怀着沉痛的心情,熊志华等为了电台零件的完好送达,只能留下李寿科几人应对身后追来的敌人。未能及时追赶上缴获电台的敌军气急败坏,割下了李寿科的头颅,挂在永定城墙上示众。李寿科英勇牺牲了,年仅25岁。
待敌人撤离后,桃坑交通小站幸存的交通员和当地群众一起,怀着悲痛的心情把李寿科没有头颅的尸身埋葬在交通站楼旁的一处空瓦窑洞里。苏区军民特意在当时闽西交通大站所在地金砂古木督为他举办追悼会,中央苏区交通总站负责人杨友青专门前来悼念,对他高尚的品格和英勇的行为表示崇高敬意。
正是有许多如同李寿科一样的交通员,以生命为盾,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保卫交通线,才使得这条1930年开辟的长达3000公里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一直坚持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出发,连接了一段党的重要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