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过大年


陈健

过大年,即当今人们说的“欢度春节”。百节年为首,过大年是中华民族最盛大、最热闹、最隆重的古老传统节日。节期从年前的腊月开始筹备,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甚至到“二月二龙抬头”为止。节庆内容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阖家团圆为主,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喜庆热闹,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

记忆中,临近“冬至”节气,各家各户都会制作“粿包(粿饺)”,冬至这天,家人一起吃“冬至圆”,长辈就会念叨着“吃了冬至圆,赚好过年钱”的话语,也就是从这时节开始,拉开了筹备过大年的序幕。进入腊月以后,年味越来越浓,筹办过大年的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进行——

物资准备。在我还是少年时,经济欠发达,物资不充裕,许多人在平时可以节衣缩食,但对于过大年所需的花费却不予吝啬,他们或是到城里,或是在本地的墟市商店,置买糖、烟、肉、目鱼、“金钩”(虾仁)或虾米,剪布料,买鞋袜,购红纸、年画、鞭炮及走亲戚用的“饼包”礼品等货物,不少人家还会在自己的家中酿制米酒,备足米、面、粉条等食物,劈好干柴等;各家的小孩也没有闲着,做些力所能及的准备。如,有养兔人家,小孩就得多拔些兔子吃的青草,春节期间出去游玩时,所饲养的兔子才有充足的食料。

除旧布新。腊月前后,普遍的家庭都会请来裁缝师傅,为家中每位成员量体裁衣制作新衣裳,在大年初一时都能穿上崭新的衣衫。这个时候,小孩子们欢天喜地、特别高兴,坊间流传的“小孩盼过年”的说辞,就是指给小孩子做新衣衫的兴奋劲头。

腊月二十以后,家家户户都要选定一个日子进行大扫除,又叫“扫尘”,本地人俗称“扫屯”。这一天,除要洒扫前庭后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等环境卫生外,还得清洗家中的各种家具、器具,拆洗被褥蚊帐,将“屯”积的“脏”物完完全全彻底打扫干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其实,“扫屯”更有把一切“厄运”“晦气”统统清扫出门,祈求新年平安吉祥的寓意。

腊月二十五六,家家都得蒸年糕。各家做年糕,少则用10斤,多的有15、6斤的稻米,它们中按比例混合着粳米和糯米,碾成粉后加水、红糖(讲究的人家还要加入五花肉、山柑或橘饼、冬瓜条等),经反复地搓糅形成筋道的粉团,装入直径30多厘米、高20余厘米的“糕篮”中,用炉火蒸上10多个小时,香甜软糯的年糕就出炉了。年糕,谐音“年高”,寓大人的工作、生活“年年高”,孩子们年年健康成长,学业长进。“年年糕”的美意,是每个家庭必备的春节食品,有的人家还要将其保存至“二月二”龙抬头时节才享用完毕。

大年三十那天,各户忙着贴春联,挂年画、福字桃符(俗称门神纸)等,“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家中面貌焕然一新,增强过年的喜庆元素,为节日增添气氛。

“扫屯”、贴春联,大年初一人人着新装,都有辞旧迎新、辟邪消灾、迎祥纳福的祈愿,寄予人们对新年、新景象、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拜神祭祖。拜神祭祖,乃我国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道统,贯穿于风俗习惯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的祭祖仪式,更是体现慎终追远,不忘祖宗,回报祖先恩德的意蕴,是一项隆重的、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腊月二十八九或三十这天,家家将宰杀的鸡鸭、蒸好的年糕,以及备好的香、纸、烛、炮等供品,用箩筐挑着去庙宇祠堂拜神祭祖,酬谢神佛、祖先,祈求众生新年安康、人丁兴旺,天下太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事业有成......

阖家团圆吃年夜饭。龙岩的城乡,除夕的前一夜晚餐称为过“小年”,这顿饭与平时相比会增加几道菜,主食也由大米饭换成平时较少吃得上的面条或是米粉。三十日晚除夕夜晚餐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团年饭”,这顿饭是过年的重头戏,家中若有外出的人员,一定得想方设法回来与家人团圆,阖家聚餐。为体现隆重,家家户户都会用心准备,把晚餐办得很是丰盛,不但是大鱼大肉、酒醇肉香、菜色鲜美,而且颇有讲究,菜品中必定要有鸡,表示“吉祥如意”,还得有鱼,寓“年年有余”......全家人欢声笑语、和和美美、喜气祥和、其乐融融。

除夕夜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夜晚,各户都会在灶膛里留下火种,将家中的厅堂、房间亮上灯,大门张灯结彩,通宵不熄,预示着人丁兴旺、烟火不断、前途光明。

新年开门迎新禧。正月初一,又称大年初一、元日。这天早晨,讲究的人家会挑在吉时打开大门,开大门时,焚香致礼,燃放高升炮、鞭炮等,家庭主妇则即刻烧水泡茶煮“豆汤”。所谓“豆汤”,是指用糯米、糖(红糖、白糖或冰糖)、黑豆、红枣、桂圆、花生仁、冬瓜条等煮成的素食,作为一家人大年初一的早餐。吃上甜甜的“豆汤”,预示着一年的“甜”日子从此开始。早餐后,家人们穿戴崭新整齐的服装,互致问候、美言美语,孩子们在父亲的引领下向祖父、祖母和其他长辈拜年,祖父、父亲则向每位小辈分发红包、橘子、花生等。所谓“双手一拜,红包一介(个)”“双手一拱(即拱手,指鞠躬之意),花生一捧”,说的正是这一拜年的仪式。此刻的小孩子们从长辈处得到了红包、橘子、花生等,高兴极了,欢愉之情难以言表。

用过早餐后,将茶烟果饯花生等食品摆上厅堂,接待来客,还要挑选品相好的柑橘若干对,给上门拜年的每位新婚者送上一对,寓意开花结籽、早生贵子。家中的成员,轮流去亲房叔侄、周边邻里家中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正月初一元日后,便安排走亲访友,如娘舅、丈人家等。有的人家也会在这期间选上一个日子,宴请亲戚朋友,主要包括舅、姑、姨等,亲戚中若有新婚、生小孩的,还得送上“竅头”(龙岩话中也有称“巧头”的)。这期间几乎每个晚上,采茶灯、船灯、舞龙、耍狮等各种娱乐表演竞相进行。庙中也会举行打平安醮等庙会活动,为新年新春增添浓郁的喜庆气氛。

过年的禁忌。从腊月二十五至正月初五为“年界”。这段时间事多人忙,长辈则教导孩子们,要听从大人的安排,帮着做些事,不要惹大人生气,并说在“年界”期间让大人指责谩骂了会“兆头”不好;告诉孩子们在正月初一新年头,不说不吉利的话、粗话,不与他人争执、争吵;并说初一来客较多,为表示对来客的尊重,不得扫地(其深层次的意思是遵循古人传下来的“大年初一扫地会招来霉运、扫走好运”的说项)。告诫家人,去庙堂拜神祭祖时,不能说对神明不敬的话,不得随意摸、动其中的物品、更不能损坏它......

岁月如歌,时光如梭。转眼之间几十年过去了,年少时过大年的欢乐与笑靥、祈愿与祝福、感恩与珍爱的情怀,深深地烙在记忆的深处,如醇香的美酒,历久而弥香......